同一个病理,没有治疗干预,两家基因公司做肺腺癌靶向药基因检测,为什么会是两个结果?
时间:2023-11-11 09:24:23 来源:网络
你好!肺腺癌服用靶向药一年多了,是不是需要再做基因检测?
对于肺癌明确具体的病理结果以后,可以考虑进一步做基因检测,以评估靶向治疗,根据检测的靶点来匹配相应的靶向药物,临床可以通过肿瘤组织或者血液进行基因检测都是可以的,主要是指导治疗方案。 肺腺癌靶向药物一般都是需要做基因检测的,如果基因检测显示有突变,可以首选口服靶向药物治疗,这时不仅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要小,而且疗效也比化疗疗效药好。如果显示基因没有突变,往往首选的是化疗,这时也可以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贝伐单抗进行联合的治疗,而使用贝伐单抗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只要是肺腺癌是都可以使用的。还有不需要基因检测的口服靶向药物有阿帕替尼、安罗替尼,但是这两种靶向药物都不是肺腺癌首选的治疗药物,为什么说所有肺腺癌患者都需要基因检测
所有肺腺癌患者都需要基因检测。原因如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关注。基因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现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近年来令人非常兴奋的是预测性基因检测的开展,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就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目前已经有20多种疾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预测。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基因检测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海普洛斯。旗下医学检验实验室具有国际顶尖基因测序平台以及完善的国际标准质量体系,通过CAP(美国病理学家协会)/EMQN(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中国卫生部临检中心等权威认证,业务覆盖肿瘤全病程管理、遗传性疾病筛查、重大感染性疾病(含新冠核酸)等领域,已为全国500多家三甲医院、数百家科研院所、体检机构、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以及各地政府提供基因检测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没病有必要做基因检测吗?过来人有话说......】
肺腺癌21外显子基因突变靶向药奥西替尼+安罗替尼吃了两个月,没有效果怎么办?
靶向药物的问世可以说让很多肺腺癌病人获得了生存期的极大延长,一代靶向药耐药后可以选择用二代、三代靶向药。靶向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仍然无法摆脱耐药的问题,确实,作为三代的EGFR靶向药物,奥希替尼逃不了的宿命——耐药。奥希替尼耐药后的处理对于后续生存获益的延长非常重要,那么晚期肺腺癌吃奥西替尼耐药以后怎么办? 奥西替尼耐药后建议再次活检做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应用治疗方案。 一、基因检测,找出耐药突变,针对性给予靶向联合治疗 1.C797S单发突变 这一位点的突变对一代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都比较敏感,临床处理相对容易,所以使用一代EGFR靶向药物即可。 2.C797S与T790M的靶向治疗前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名医信箱: 您好!我是一名刚被诊断出患了晚期肺癌的患者,今年56岁,女性。由于发现得晚,医生说我已经不适合动手术了,建议我吃靶向治疗药物,据说比化疗的副作用小很多。但是,吃药前医生又要求我做什么基因检测。我家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之前做CT等检查已经花了不少钱。请问这种基因检测是不是非做不可?另外,靶向药物也挺贵的,不知要吃多久? 张女士 解答: 从您描述的情况来看,你的病应该属于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肺癌的80%~85%。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内科治疗,以往最常用的就是化疗。2005年和2006年分别有两类靶向吃靶向药为啥要测基因?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时是针对肿瘤细胞某些突变的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性的破坏”,理论上只有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才能被杀死。
通过相关基因检测后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才能使得有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个体化救治,而对于没有靶向药物设计针对基因突变的患者则避免陪绑治疗或过度治疗。
而患者若不分自己是不是适合这种靶向药物,就光听说好就用靶向药物治疗则更是盲目,可能运气好有效病情被控制了,也可能无效或者效果差,结果病情还是一样进展,这种做法显然不是理性的。
扩展资料
对于普通药物而言,通常在进入体内后仅有极少一部分才能够真正作用于病变部位。这是制约药物疗效,并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因。获取具有像导弹一样精准靶向能力的药物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也是药物开发的终极目标。
靶向药物(也称作靶向制剂)是指被赋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