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能否在医学方面秀一手,震撼一下我这个小白?

时间:2025-01-04 11:43:51   来源:网络

小弟今年十八岁想学中医,不知道还行不行,我在医学方面暂时还是个小...

中医要求从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学,当然现在都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同时也要学一些西医基础理论(如最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药的药性功效(要背的)等等,学完这些,还有什么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等轧碎等着你去学。学中医临床,就考中医药大学,医学方面最好有临床经验高的导师指点,。是马虎不得的。

跪求热门资源 《黄帝内经说什么》---徐文兵、梁冬.epub,帮帮我找一下这本书呗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https://pan.baidu.com/s/1J4FAv3W9Su7k3UTLN8Wu7Q?pwd=1234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12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出自《黄帝内经》的诗文作品

共31个词条1.3万阅读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淫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由于本篇讨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尤以论脉更为精要深微,故以“脉要精微”名篇。全文着重讨论了诊脉的时间、部位、方法,察色的善恶要点,以及脉色、脉证互参等诊法的大要,突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以及脉与五脏气血盛衰相关,与四时相应的人体本身的整体观,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观。这些有关诊法的思想、观点、原则、方法,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

共6个词条7.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共4个词条4.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难经》既是对《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的发展,又为仲景临床平脉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难经》被后人列入中医四大典籍,其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八十一个难题,曾经人们认为该书出自秦越人之手,但是目前认为该书成于东汉。全书根据《灵枢》《素问》中的问答,俾畅阙义,涉及诸多问题,在我国医典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中国传统中医药典

共10个词条4.2万阅读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苏敬等编撰的中医典籍。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创作的图书。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养生保健类的书

共5个词条4857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撰写的中医典籍。

从医疗看中国史

《从医疗看中国史》是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民。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系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而成,系统地收录了苏轼诗文杂著及同时代人相关记述。全书根据主题不同,分为12卷,共收录一千多篇文章。既关注了苏轼在医药、服食等方面的诸多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苏轼在精神调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中国传统中医

共7个词条7.6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学临床医学好不好?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医学院内部广为流传。大致会集中在每年的入学,期末,以及闲来无事调侃高考结束要报考医学院的小崽子们时。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算苦,毕竟再苦也苦不过高三嘛~

只是相对其他专业,玩乐的时间似乎少了很多很多。

学医,从课程量、课本量、课本厚度、考试难度、考试严格程度、毕业论文难度来说,相对其他大多数专业来说,是辛苦的。而且学医本科五年,比其他专业多一年,现在对于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毕业,很难有好的发展,即便能找到工作,晋升也是需要有科研成果傍身的,所以大家会选择继续深造,考研考博。研究生毕业还得规培3年,总的来说,从上大学→读研→工作,需要5+3+3=11年时间。我觉得这对医学生来说是最辛苦的地方,时间投入太大。

学医的生活里,你会被很多很多东西搞得头痛欲裂,前有三羧酸循环追击堵截,后有神经系统大肆压境。但是,当某天你发现你能把这些东西通通串联起来,在自己的大脑里头构建起一个个了不起的生命系统,那么我觉得这份感动和自豪,绝对是震撼的。而经年以后,这份震撼会延续在治愈了某位患者,看到了某位家属眼中的闪烁,以及你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自豪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你真的下定了决心,那么,欢迎你走进医学的殿堂。

其实,学医真的累,但重来一次也不后悔这个选择。

没有医学基础的人该如何自学中医?

我去,又看到了这个问题,2年前,我也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小白,在贴吧、论坛,QQ群经常问这个问题,前前后后一不小心就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结果对中医的了解一直处于一种肤浅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干就完了,犹豫不决浪费了好多时间。 现在回首,二年时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小白慢慢走进了中医的大门。我只能把我自己走过的路展示出来,供你参考,因为每个人的成长方式真的不会完全一样。 学习中医的第一年,我看了倪海厦的《黄帝内径》《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教学视频。然并卵,花了一年时间,看到医案我依然开不出方子,感觉这样治可以,那样治也没毛病,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自学的人来说更是难以验证问题的准确性。

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生不能独当一面?为什么?

一般而言,中医学生是很累的。中医本科五年既要学中医基础及临床知识还要学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学的东西比单纯西医学校的学生要多,而且两套理论都要达到相当水平才能顺利毕业。

我是从中医本科的过来人,一周排满课时要55~60节,基本都每天都的课到晚上八九点,中医还有功法训练,清晨便要起床练功.所以四年下来,人是学得满满的,最后一年的实习轮转科室也是要求中西两套。五年结束还要通过联考,论文才能取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医院做住院医师满一年才能考医师执照。到执照下发已经工作二年,可以独立当班。但医学就是一门不断积累的学问。中医学生毕业后,都会不断跟随有经验的老教授,老先生抄方,积累经验,不断精进!

为什么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生不能独当一面?

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学生,五年的学习里中医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属于西医和英语政治(可能不太准确),有的学校还把学习中医经典给设置为选修课。医学其实是一个临床医学,有的学校里讲课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临床经验,基本上都是照课本讲,很少结合临床,这就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怎么用。

还有就是现在中医院住院部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并且是以西医为主的。刚毕业的学生进医院,当住院医,主要靠西医混,这也导致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重视西医而轻视中医。

独当一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很难达到。学校出来以后,学习的那点东西本身就不完善。甚至可以说,一些简单的病都不会看。能做到独当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

学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验证才能够检验正确与否。学习的理论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面对病人时才有信心。病人不会看你的牌子,而总归要看你的能力。不能把你的能力水平体现出来,病人还是不会认可你的。所以,学生出来以后还是应该,把心态放下来。学过不等于学会,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踏实的基础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水平。


标签:  医学 中医 临床医学 养生保健 中医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