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点喜欢被虐的倾向?
时间:2023-10-03 11:43:42 来源:网络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受虐倾向”?
受虐这个词,现在并不陌生,以前或许大家还很避讳,而现在无轮是生活中开玩笑还是真的有这种倾向,大家似乎都可以淡然的讨论,并且坦然接受。
不知道楼主指的受虐是那种,很多人都有受虐倾向,比如有的人喜欢和苦咖啡,喜欢喝苦啤酒,比如一种叫皮尔森的啤酒,味甘,除了酒花的香味,就只剩下一种苦味了,却很受男士欢迎,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欢迎,这些都是一种受虐的表现,那种味道比起甘甜来说,并不美味,但是却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同样吃辣也是一个道理,虽然不那么舒服,但是会刺激人的味觉,让人觉得爽。
再进一步来说,我之前不小心进了一个SM(虐恋)圈子,这或许是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大部分人也表示不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变态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些人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但是当怀着一定的好奇心走进圈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只是普通人,如果不是在这个圈子里碰到,他们和路上的甲乙丙丁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他们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嗜好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倾向,也没接触过这些,但是我对这个圈子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以S的身份进入了圈子,当然不是因为我喜欢施虐,只是S在这个圈子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说白了我要的就是一种主动权,在圈子里比较好混。
也会有一些论坛和交流群,在相对的空间范围内,都是自己人,大家也比较畅所欲言,这段期间我知道了在人的性格中,有施虐和受虐之分,有命令和服从之分,也有很多婚姻关系和爱情都是建立在虐恋的基础上的。这个性格的行成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多种因素影响。实际上,也并不是施虐的都是成功者,被虐的都是失败者,很多喜欢被虐的人在社会上都是很成功的,融入圈子,就会发现很多M(受虐者)都是一些企业高管甚至老板,他们有自己的事业,生活中也是顺风顺水的,但是就是内心会有那么一些小渴望,喜欢被抽打被辱骂,甚至被胁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而很多S(施虐者)在现实中却是处处落败,没人在意的小角色。当然这些并不绝对,所以这种性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双向,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角色倾向。
简单说,那些有受虐倾向的人,可能是骨子里喜欢那种感觉,那种痛那种被迫感会让他们更舒服。也可能是仅仅在某些压力下,想放松一下自己,选择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释放自我。还可能是童年或者是过去的一些特别的经历,让这个人有了这种倾向。所以,对于这些人,我们没必要盲目的抵制和指责,可以了解,开导或者由之认之,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棒子打死。
为什么有人会有被虐倾向
不管是有自虐倾向还是被虐的倾向,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心理疾病造成的,当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健康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有自虐的,被虐的,还有抑郁的。为什么会有人有受虐倾向呢?
一,自己没有自尊和主见,没有独立人格。 二,生活空虚,太过无聊。没有理想、目标。 三,生活中有某些困扰、压力,无法解决、排解…… 等等原因吧。建议有意识,包括大家帮助他,纠正、改变一下。 必要的话,咨询心理医生!为什么会有受虐的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强奸,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我们可以将这种促使吞噬和被吞噬形成的本能,称做施虐受虐本能。施虐与受虐本能,是爱的开始。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受虐癖。受虐癖是在性生活中要求性爱对象对自己施加躯体虐待或心理凌辱,并以此作为引起性兴奋与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手段的病症,男女均可发生。这是一种性偏好障碍。精神动力学说认为,受虐癖患者在童年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影响了患者心理与性心理的发育,致使患者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 “焦虑”,受虐行为是为受虐癖的形成原因
《人类的性存在(Understanding Human Sexuality)》 by Janet Shibley Hyde & John D. Delamater,是被美国心理自学协会专家推荐的书目之一。推翻了以往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多受虐倾向的偏见。根据调查统计:受虐癖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普遍。这也让男权主义者难堪。
受虐癖是由逃避自我意识的愿望的驱使……可能由于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包括过分关注自己身上的压力、责任和其他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需要等等)更可能导致焦虑。受虐待行为允许人们从称为一个自主的、单独的个体责任中逃避出来......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虐癖会同性别联系在一起(Baumeister, 1988b)。按照这个理论,因为男人面临着自主、独立和个人成就感的沉重压力,所以男性角色特别的繁重,因而受虐待行为帮助他们从角色责任中逃避出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受虐癖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普遍。
也有从先天基因角度入手,既然Y染色体是促进暴力,那么暴力必然分化为施暴、受虐两者,所以男性施虐和受虐倾向都明显高于女性。
瑞克(Theodor Reik)也认为,焦虐感和恐惧感是虐恋的原因。
因此,受虐倾向与自我的形成过程有关:挫折和不快是婴儿期区分自我与他人及随后的他离与个人独立化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与母亲的分离使儿童感到失落、愤怒和有罪。因此某种程度的受虐倾向是一个普遍现象,经同超我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同自我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同个体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痛苦是在自我的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就像人们说 我感觉故我在或我思帮我在一样,可以说我痛苦故我在。 自我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时的挫折感和不适感是我们进入世界时不可避免的感觉,是对儿童的自恋心理的损害,它使人在面临外部危险时感受到一种难忍受的被动感和无力感。这就是自我羞辱的原型。婴儿试图通过歪曲自己经历的性质来恢复自尊,他不愿接受自己是软弱无力的这一事实,而会通过在主观上把受到的折磨假装成是自愿的来恢复控制权,他会这样:我受挫折是我愿意的,是我强迫母亲这样残忍的。控制痛苦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它培育了一种能力,即从痛苦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婴儿适应外部世界的一个步骤就是适应痛苦。处恋主义的受虐倾向就是正规的成长过程,是与客体建立情感关系的过程。自恋主义的受虐倾向不是为了幻想同一位关爱的母亲重新融合,而是幻想控制一位残忍的母亲。在自恋主义的受虐倾向中,超我是扭曲的,它是一种过分严厉的超我。
男性与母亲的分离过程比女性更为痛苦,会经历更多的焦虑,有人以此来解释男性的受虐倾向与女性受虐倾向的差异。实证调查表明,有受虐倾向的男性往往会找到一个伴侣来鞭打他,捆绑他,在性方面统治他,可女性中这种行为较为少见。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与性别认同有关。其一,婴儿期的爱和恨主要指向母亲,而男孩需要比女孩更严格地与母性认同分割开来;其二,因为女孩长大后同母亲一样要寻找男性对象,所以其目标较明确,较少冲突,而男孩在婴儿期的认同母亲与长大后对女性对象的欲望容易产生冲突。男人容易产生虐恋倾向,就是因为男人要拒绝儿时对母亲性别认同的压力比女人大得多,他们对丧失这种儿时的快乐感到愤怒,害怕自己永远也不能完成这个分离,因此对于把自己置于这一困难境地的母亲怀有报复冲动。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虐恋是沉迷于对童年期的记忆这中的表现,虐恋者希望通过重新表演童年期的软弱无力感和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经验来超越控制,并因此获得掌握记忆中的场景的象征性权力。通过重演过去恐怖的记忆,虐恋者对过去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一胜利导致快感。
还有人认为,虐恋倾向中的焦虑感与儿童期的如厕训练有关。孩子遇到的第一个需要加以控制的行为是排泄。在如厕训练中他要学会暂时忍受不快。孩子的焦虑集中在失去宠爱,如果他不学会控制排泄,就会受到惩罚和羞辱。这一焦虑在长大后转移到自慰行为和性行为上。恐惧的对象也从父母转移到超我。许多上层社会的儿童在如厕训练中受到保姆的约束和折磨,因此性鞭笞妓院中的鞭笞者大多打扮成护士模样,据估计是保姆的替代形象。心理分析认为,那些有受鞭笞想象的人,可能是在口腔性欲期和肛门性欲期受过施虐性质的严厉对待的人。由于被迫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和报复欲望,这些人变成了负罪感很重的人,而罪恶需要受到惩罚,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在如厕训练中,孩子面临两难处境:或者忍受住不舒适,不能放松对排泄器官的控制,或者忍不住弄脏了衣服,受到责打。瑞克认为,通常的如厕训练都开始得太早也太过严厉,孩子总是处于害怕犯错的焦虑和犯错的危险之中,没有放松的机会。据调查,德国儿童进食和如厕训练也像英国一样严厉,而英国和德国是全欧洲仅有的两个有性鞭笞传统的国家。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传统上母乳喂养、如厕习惯都要宽松随意得多,而这些国家都没有表现出像英国和德国那样对鞭笞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