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亲子

如何看待夫妇另生一个孩子作为患病孩子供体这件事?

时间:2024-06-25 09:24:25   来源:网络

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花病的女儿.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符合什么定律

3/8 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白化病遗传图谱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就会患病,而且子女中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是 1/4 。 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4,再乘以生男孩1/2的概率。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和患病的女儿,儿子和一个母亲患该病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个

设A为非致病基因,a为致病基因。 正常夫妇生患病女儿,则夫妇两人基因型均为Aa 另一儿子的基因型可为4种,但无发病则排除aa,则为Aa的机率为2/3 另一家的女子为正常,但母亲患病,则基因型必为Aa 两人生的孩子有4种基因型,但无发病则排除aa,则为Aa的机率为2/3 而携带者基因型为Aa,则为4/9 但这不包括男子基因型为AA的情况 如果为AA,则有1/2机率携带 而携带者基因型为Aa,则为1/6 则携带概率为4/9+1/6=11/18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AR)女儿,如果这对夫妇准备再生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两个患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妇生下白化病女儿,说明两人都是隐性基因携带者,生下白化病儿女的几率是1/4。再生三个,一个正常,两个患病的概率为1/4*3/4*3/4+3/4*1/4*3/4+3/4*3/4*1/4=27/64。

天津一个刚满百天的宝宝去世,父母捐赠器官,如何看待这对父母的善举?

近日,天津市出现了一件非常令人感动的新闻,一对父母将自己已故的百天孩子的器官都捐赠出去了,父母是希望孩子的器官能够救别人,希望孩子能够在人间发挥一次作用,能够实现一次生命的价值,不得不说这对父母实在是太伟大,也实在是太善良了,也希望这对父母未来的生活能够更好,他们这么善良的人值得更好的生活。

首先,这对父母其实也是初为人父人母,他们的孩子不过才出生一百天而已,孩子生下来以后,他们本身是非常喜悦的,但是孩子并不是健康的,他们一直在想办法给孩子治病,但是孩子实在是太小了,最终还是被疾病夺走了生命,而这对父母在伤心之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当时是孩子的父亲打电话说要捐赠孩子的器官,孩子父亲表示自己希望孩子的器官能够救更多的人,孩子的母亲也是这么打算的,所以才打电话询问,经过多方确认和检查,他们的孩子的器官的确是可以留下来的。

其次,目前这个孩子的肝脏已经确定可以救另一位小朋友的命了,这对父母对此也感到很开心,他们的孩子能够救别的小朋友,也算是没有白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场,父母也是帮孩子实现了在人间最后的价值,也希望这个小朋友能够赶快健康起来,更希望这个孩子能够重新来到这个家庭,这也是网友们对这对父母最大的祝愿。

最后,其实很多人是不能接受捐赠器官的,甚至有一部分家长是不能接受火化的,但是我认为人死不能复生,我们何不将已故者的器官拿去给有需要的人呢?这也是让已故者用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何乐而不为呢?

“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出台始末

2011年11月,我国宣布实施双独二孩政策。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实施了30余年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回顾一下“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一政策出台的始末。

“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宣传画
我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7年7月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分析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由此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马寅初的这一主张起初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但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有人蓄意将人口质量与种族优生混为一谈,得出谁讲人口质量谁就仇视劳动人民的结论。
这么一来,此后十几年,人口问题成为没人敢涉足的禁区,虽然上世纪60年代中央也曾提及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但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这也就导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态,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后,后来被称为“计划生育之父”的学者田雪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对过去错误批判的新人口论提出了异议。
1979年,田雪原响应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宋健等人约请,共同开始了人口预测课题的研究。第二年,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新华通讯社发出。
田雪原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当时的人口增长势能比较强劲,即使全国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全国人口还是要再增长较长的一段时间。
又因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年增加的绝对人口数量很可观,因而,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艰巨了。

二孩政策
恰好1980年这一年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于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连续召开5次人口座谈会。
最后一次座谈会是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央有关部委领导有20多人出席,就在这次座谈会上,经过大家反复商讨,定下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
为什么当时会定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呢?当时,是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方面,中国人口太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住房困难,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就业难,消费大,公共事业的发展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数量过剩但素质不高等问题。
从预测来看,如果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个孩子,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会突破15亿人,然后慢慢下降。到21世纪结束,人口总数预估仍会在14亿人以上。
第二方面,中央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具备提倡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条件。1978年,中央就提出“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
1979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先念都提出,要求一对夫妇最好只生育一个孩子,并对生育一个孩子的实行奖励。副总理陈慕华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移。
第三方面,从基层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当时群众中有一些人已经率先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三孩政策
那么,问题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不是会引起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是肯定的,因为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这是铁打会发生的事实。
当时座谈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预估,其中作了最坏的预估是,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8.9%,2020年这一比例为19.0%,2030年这一比例为29.6%。
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最新数据,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也就是说,当时作的预估比例比实际比例高多了,可见当时的预估是留存相当余地的。
既然知道必然会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提出的应对办法是,一方面调整生育率,控制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另一方面建立可靠的养老保障制度。
当时还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他们根据家庭规模的演变,认为不会普遍形成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
那么,在“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实施了30余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政策,是不是对呢?
在当时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目的是让人口数量增长让位于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质量提升,事实上这30年,我国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质量提升方面是取得了明显成效的。
客观而言,任何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任何政策都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包括人口政策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国家人口政策10年来陆续作出调整:2011年11月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三孩政策。

标签:  家庭关系 女儿 父母 再生 生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