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亲子

大事小事都喜欢喊妈,不愿自己动脑依赖性强的孩子怎么引导?

时间:2024-08-04 09:24:13   来源:网络

孩子一点都不独立,事事依赖父母,我该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在家里,没有成人陪着、拍着睡觉,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入睡;就连和小朋友玩耍时也要求父母跟着;早晨起床后不叠被子,吃完饭不知道刷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也要责怪是家长没有提醒他们。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家长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到让父母替他去做,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将来包括学习、工作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他们自己去闯、去努力、去奋斗。而这一切,没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是很难取得满意结果的。父母应该明白,独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一课。只有独立自强的孩子,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父母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爱的方式

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不要擅自为孩子做主,如果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孩子的时候要有原则和尺度,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

二、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赖等不良品质。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爸爸妈妈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及时鼓励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对孩子做家务、生活自理应以鼓励、肯定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做事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子希望自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激励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四、让孩子参与家庭决定

随着孩子的年龄渐渐增长,这个时候,他对于家里的大事、小事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决策,并对他说:“你的意见对于家庭很重要!”这样可培养孩子的思考决策能力,又可增强孩子的归宿感。

五、孩子的事由他自己决定

选择是一种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它是建立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的。尽管有的孩子年龄尚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如果家长能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这样,孩子做事情才是发自内心的,才会做出令人觉得吃惊的成绩来。

孩子做事情不喜欢动脑筋,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面对不喜欢动脑的孩子,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一旦有进步,要大大地表扬他,让孩子树立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孩子合理规划好学习和玩耍,学习时养成好的学习和解题习惯。家长要少干预少讲题,要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自己承担后果。

1、帮助孩子树立目标,用梦想鼓励孩子进步。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可是,由于身边的诱惑过多,孩子们抵制诱惑的能力又相对较弱,所以导致他们常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或者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并鼓励他/她把梦想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对孩子的“耍赖”行为坚决说“不”。如果孩子遇到难题就开始耍赖,肯定是最令家长头疼的,本来说好自己动脑,但没一会儿,孩子就开始问家长,问同学、甚至上网搜。不仅如此,还使出各种“耍赖神功”: 不认账、央求,甚至哭闹……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该如何是好呢?这时候,不妨就带着孩子回顾一下:孩子曾经的成功经历,并表扬孩子已经完成的步骤,鼓励孩子为未完成的目标而努力。当然,鼓励孩子学会积极面对难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孩子会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品性,磨炼自己的能力,收获成长的快乐!

3、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请他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当然一定要给他玩的自由,不要全天将孩子拴在书桌前,那么孩子因为向往去玩儿上课时神游就无法避免了。合理分配好玩和学习的时间,建议他上课时多思考多互动,不懂不会的家长不要给他讲,让他自己去通过微信等联系老师请教。有了这样的压力,孩子就会提高自我要求,学习时也会多专注一些,多动一些脑筋。

4、鼓励孩子去做一些思考一下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在孩子独立思考完成之后,一定要及时给到孩子鼓励。鼓励孩子认真思考,所以完成了这项任务。逐步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5、教孩子一些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很多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之所以会茫然和无助,大多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去如何应对。这时,如果家长不是责骂、批评,而是告诉他一些具体的方法,这实际上就能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比如,孩子作业经常遇到困难,是因为复习不到位,还是听课效率不高?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找找方法,孩子下次就不会对难题轻易说“我不行。”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7、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问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关键。

3岁孩子太依赖父母了,该如何教育引导呢?

3岁孩子太依赖父母了,该如何教育引导呢?宝宝对妈妈的眷恋心情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让家里其他人也参与教育,陪伴和照顾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正确理解依赖。给孩子一些决策权和动手的机会,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

宝宝对妈妈的眷恋心情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宝宝过度依赖,父母不能及时纠正,继续发展下去危害很大。如果父母对宝宝照顾过度,会让她养成“伸手拿衣服,张口拿饭”的习惯。除此之外,她在情感上也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父母照顾她,她简直无所适从,孩子也会从正常的依赖发展到独立发展。让家里其他人也参与教育。陪伴和照顾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虽然母亲年轻时可能有哺乳的责任,但父亲不能缺席。只有父母参与育儿才是最好的,所以父亲要适当的抱着孩子,让宝宝感受到父亲宽广的胸怀和臂膀。爸爸也可以和宝宝玩得更开心。有时候,爸爸的参与比妈妈更好。

妈妈应该可以释怀了。妈妈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一个技能,就是有点懒。不要为孩子做太多。随着你的成长,给孩子一些决策权和动手的机会。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从出生到成长,让孩子有自己玩耍的时间,学会独处。这样就可以合理避免孩子轻易依附他人的错误行为,为孩子的独立打下基础。正确理解依赖。如果发现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这时候强行反转,要求孩子独立做事,或者在空间上和孩子分开,都是不理智的。正确认识孩子的依赖性很有必要。这时候父母责备孩子或者强迫孩子做某件事,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只有正视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父母能全心全意接受孩子,孩子也能接受自己。

宝宝依赖心理强处理能力差,要怎么应对?

引言:当宝宝非常小的时候,是离不开父母的,对父母十分的依赖。这个都是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宝宝的长大,这种情况就会有所改变。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有的宝宝依赖心理很强,并且自理能力差,这时候宝妈要怎么去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了。

一、如何看待孩子依赖心理

孩子依赖性太强,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他。因为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父母一起成长,他的身边只有爸爸妈妈最熟悉的人,也只有爸爸妈妈。当他开始离开爸爸妈妈,就会产生不舍的心理。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心理,让让孩子自己开始独立的做一些事情。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独立意识。这时候的孩子都会做不好,但是父母也不要进行打压或者是责骂,要进行鼓励。长时间之后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就会减弱依赖心理。

二、要怎么应对

孩子依赖心理是有解决方法的。在生活中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给他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孩子做事情若是失败的,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安慰孩子,并且进行鼓励和给予孩子自信心。平时注重对孩子要正确的引导,不要过于溺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正确的话要让他自己去做,不正确的就要杜绝。不要不忍心让孩子吃苦或者是心疼孩子,自己去帮他完成任务,也不要纵容孩子的爷爷奶奶对他溺爱。

也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孩子在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开始分房睡觉,让他自己睡一个房间。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让孩子走出第1步,后面的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要与孩子保持沟通进行交流,孩子想法是否正确也要进行了解。让孩子有着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勤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孩子干啥都依赖大人是什么原因?怎么去正确引导?

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就会比较弱,一遇到事情就只会找“妈妈”。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让孩子变得不主动学习,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影响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拓展,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1

孩子依赖心理强的根源在于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作为家长,我们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家长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导致了对孩子溺爱。家长溺爱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孩子为中心

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那就是孩子说了算。比如今天吃什么饭:孩子想吃鸡腿就做鸡腿,想吃鱼就做鱼,想吃米饭就做米饭。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让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但是出了门却是一只胆小的猫。因为别人不会像家人一样惯着他,所以在外面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只会想到找妈妈帮忙。

2)什么也不让孩子做

有一位妈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一直跟着姥姥生活。老人特别惯孩子,不要说扫地、洗碗之类的家务活,就连吃饭,也一直是老人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孩子上小学。看到老大的情况,朋友再也不敢把老二交给老人带了。



什么也不让孩子做,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影响了孩子的思维成长,自己不会吃饭,更会被同学笑话。


2

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有时会对孩子没什么耐心。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手眼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们学会一个新动作是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的,家长没耐心,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例如:孩子刚刚学会吃饭的时候,只能一勺一勺慢慢吃,有时候还会吃得满桌都是饭渣。如果家长没有耐心,嫌弃孩子吃得慢,耽误时间,于便给孩子喂饭。这就剥夺了孩子学习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

孩子自己穿衣服,一个扣子一个扣子的系。这正是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好时机,但是妈妈觉得孩子自己太磨蹭了,于是又帮孩子穿衣服。



3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要爱之有度。不能一味地惯着孩子,而是要在平时的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

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孩子就是在不断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长大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系鞋带……


标签:  家庭关系 育儿 家庭教育 早教 儿童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