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会愧疚吗?
时间:2023-06-08 17:48:36 来源:网络
那些空难唯一的幸存者,为何生还后会有内疚感?看看这四人的经历呢?
现在科技发展,对于交通工具有了很多选择,有些人虽然有经济实力,但一直不敢去坐飞机,就是因为怕遇到万一,毕竟是在高空之中,遇上了万一那几乎就没了生还的机会。
不过几乎是几乎,世界上还真有一些在空难中得以幸存的,被世人誉为“奇迹”。但通过观察这些幸存者,人们发现了一个诡异的共同点:他们都充满了内疚!
对于旁人都已死去,唯独自己活着的情况,他们心里容易产生一种“为什么就我还活着”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在脑里徘徊折磨,带给这些“幸运儿”的是长年累月的心灵创伤!
空难
德国女孩朱莉安就是一名“幸运儿”,当时只有17岁。1971年12月24日,秘鲁508航班本来在正常飞行,却很不幸遭遇雷电袭击,飞机在10000英尺高的空中解体,有91名乘客罹难。
朱莉安在如此高度被甩向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神奇的事情在于她只受了点轻伤,克服了种种恐惧之后,她开始寻找求生的道路。
徒步十天最终走出了森林,本来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们被她的事迹震惊到了,将其誉为“从天而降的幸运女孩”。
登机前的朱莉安
然而她并不觉得自己幸运,因为她的妈妈也在同一趟飞机上,最让她难受的是,搜救人员发现她妈妈在坠机之后也没有马上死去,而是在煎熬中度过了好几天。
这些经历让朱莉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畏惧坐飞机,甚至连续几年都曾做噩梦。就算过了几十年有人去采访她,她都表示最痛苦的不是穿越雨林,而是作为唯一幸存者的内疚。
朱莉安
最小的“幸运儿”叫做塞西莉亚。1987年8月,美国西北航空225次航班因为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飞机刚起飞不久就坠落。机体爆炸燃烧,死亡了156人。
当时的塞西莉亚只有4岁,这次空难令她失去了所有家人,父母和哥哥的遗体就在她的身旁,只有她受的是重伤。
现在的塞西莉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当年的阴影依然没有从她心里抹去,基本不愿对人述说这段经历,也不愿去参加空难的纪念仪式。
后来因为一次纪录片她难得说出了感受,她直言那种感觉是她人生中最差的一段
幸存者因内疚而自杀?
在半个月前,韩国"岁月"号在茫茫大海中失事,有些人幸存了下来,有些人却再也没有机会和亲人见面。遇难的人永远长眠于大海冰冷、幽暗的波涛里,获救的人却深陷现实痛苦的巨大漩涡中。
16日沉船,乘客中包括前往济州岛修学旅行的檀园高中学生和教师三百余名。18日下午警方发现在"岁月"号上解救下来的姜老师在一棵树上自缢。
在他的钱包中,发现了他的遗书:
"……200多名学生至今生死不明,一个人活下去太痛苦了……我承担所有责任。是我策划了这次休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为了那些尸体至今没有找到的学生们,如果有来世,我会继续做一名老师。……"
为什么在愧疚面前,人们会选择自杀。下面带着这个沉重的话题,开始今天的打卡学习。
【生死本能】
虽然弗洛伊德一直不招标榜理性、实验的严肃科学家们待见,但是对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弗大爷至少给出了一个说法。
在弗洛伊德众多理论中,关于"2"的条目是这样写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固然容易理解,饿了我们会拼命寻找食物,掉水里了我们会拼命扑腾,遇到心仪的异性想啪啪啪延续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有着强大的求生欲望,这就是生本能,它具有建设性。但弗洛伊德认为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充满毁灭性的死本能,攻击、破坏、杀戮、战争等,此外,还包括自杀。
法国动画《自杀专卖店》,在晦暗的构图中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有兴趣的话可以品味一下角色的名字
生死二本能,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也相互统一,只有在二者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的正常。假如,二者的平衡消失了,死本能过于强大,于是破坏倾向便开始失控,当其找不到外在的目标时,就会反过来指向自己,用自杀的方式使自己得以回归生命未开始前的宁静,没有任何焦虑和烦恼的太初当中。
从姜老师的遗书当中,我们能看出他对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崇敬,想必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深深地爱着的。当近三百名学生音信全无,获生之机寥寥的时候,他生本能中原本指向学生的建设与爱的力量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内心的死本能变如脱缰野兽般发狂咆哮,最后这股强大的力量将自己挂在那棵树上。
说到弗洛伊德的观点,这里再提一点。那就是人格结构中的超我部分。与快乐至上的本我,以及在超我和本我间的和稀泥的自我不同,超我司职理想道德的准则规范。它在内疚自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超我的不断拷问,人们才会内疚,才会更容易将"杀"的目标指向这个可恶的、难以容忍的"我"。
【巨大的外部压力】
美国临床一线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希瑞尔(Shea,S.C.),在其撰写的《解读自杀心理》中,分析了引起自杀的三个因素:外部压力、内心冲突和生理学基础。显然,在姜老师内疚自杀的事件中,外部压力无疑是其直接原因。
"岁月"号客轮的沉没,即使上面没有我们的亲人,我们听闻此事后心中也是隐隐有悲痛之感,更何况这件事的亲历者。灾难的巨大冲击,同事、学生的命丧大海,险些死亡的惊魂未定。这本身的冲击就足以将一个人的精神击垮。
任何一个灾难的亲历者都可能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它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而这种精神障碍的危害之一,就是会让个体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
除了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压力之外,还有事件可能产生的间接社会影响。学生纷纷遇难,作为负责人和策划人的老师却得以"苟活于世",遇难学生的家属难免没有会指责他的人,社会舆论也少不了会有人抨击他。逝去的人永远逝去了,活下来的人承受的却并不是幸福。
于是乎,自杀,便成为了一个摆脱这些压力的选择。正如希瑞尔在书中所说,自杀可以帮助个体实现三个目标:1.避免公众的羞辱;2.承担行为不当的责任;3.用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示了个体道德信念的忠贞。
虽然在姜老师内疚自杀的事件中,外部压力比较明显,这不并不代表内心冲突和生理学基础不重要。比如个体的认知特点更容易放大心中的内疚感,毕竟,虽然休学旅行的责任在姜老师,但是"岁月"号沉没的责任并不在他。又或者,姜老师可能本身就有抑郁症倾向,体内相关的激素水平更易自杀。
后记
死生亦大矣。无论是"岁月"号事件,还是"马航"事件,任何一件灾难都是一次沉重的考验。不管是生还是死,任何与生命相关的重大时刻,都应该值得我们的尊敬。生命来之不易,更须谨慎爱护。在内疚与痛苦面前,可能你觉得自杀可以彻底摆脱它们,但是在选择毁灭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再次体验人生美好的机会;也许你想到自杀是一条出路,但是请记住,自杀外还有其他出路,而自杀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为逝者
默哀
愿生者
坚强
“幸存罪恶感”什么意思,怎么来的这词
因为“幸存”,所以对 “不幸” 的人抱有愧疚。很普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当在灾难中去世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时,幸存者会有 “对方是因为我才死的”“是我害死了他“这样的想法~ 是指在灾难、战争中活下的人对死者的愧疚感,并不是因为被救、救自己的人死了 所以有罪恶感。是因为,死的人很多,活下来的人会觉得自己也不该活下来,觉得那些人是代替自己死去的。 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应该很多呀~ 算是心理学名词吧。幸存者愧疚后遗症叫什么
急性应激障碍。
在最新的医学研究中,幸存者的负罪感被归类于PTSD,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经受创伤事件后的反应,就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样,就是幸存者愧疚后遗症。
后遗症是指患者的病情好转之后遗留器官的缺损或者身体功能上的障碍。不同疾病的后遗症的发生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都会有所差异。
《见字如面》第二季里哪封信最打动你?
其实这个节目每一期都很戳泪点,每一封信都能让人止不住的流泪。我觉得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信太平轮幸存者周侣云那封写给爸妈的信。
1949年除夕前,太平轮载着近千名乘客和沉重货物从上海出发驶向台湾,不幸夜航超载被撞沉没。船上932人遇难,仅有38人生还。而周侣云就是38人中的一员。
获救的次日,她便写了这封家书给自己的父母。信中的内容详细叙述了太平轮失事以后她和其他旅客遭遇的险情,临近死亡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得救的经过。
信中完全没有生还的喜悦,却处处充斥着一种愧疚。她不会游泳,是她的表哥帮她找的救生衣,教她如何游泳。但她活下来了,表哥却死了。
写封信是由周迅读的,我看到她读到哽咽落泪,全场起立为她鼓掌。当读到周侣云获救后,返回上海见到功哥父亲的时候,周迅瞬间泪崩,一度说不出话来。整封信中,满满的都是幸存者的愧疚感。
生生死死,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但对周侣云来说,劫后余生未必能得到快乐。她或许活得不快乐,但是我想她会更懂得珍惜,因为往后每天都是生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