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时间:2024-08-07 11:44:19   来源:网络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有的人看起来很Social,有数不清的朋友,每个人和他都认识,朋友圈一直热热闹闹,微博互Fo了几千人。

但……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叫做邓巴数定律:某个人能维持的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约为150人。

这个数字并不确定,但一般来说,不会超过200。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他能叫出名字、知道一些有关事情的“熟人”,不超过200人。

但这种“熟人”并不指朋友,真正的“朋友”,会远远小于这个数字。

想象两种情况:

1.你下飞机之后,走了十分钟到达行李传送带,立刻拿上了自己的行李。

2.你下飞机之后,两分钟就走到了行李传送带,等了八分钟才等到自己的行李出现。

两种情况下,拿行李的时间都是十分钟,但第二种情况通常会更容易感到不耐烦,让人不满。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喜欢闲置,更希望保持忙碌。每完成一项任务,大脑都会分泌出多巴胺,让人感到幸福。即使是被迫忙碌的人,也通常比闲着的人更快乐。

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同一时间只能存储3-4条信息,而且这个信息通常只能保持20-30秒。

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你就会忘记一部分……除非你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

打个不安全的比方,如果你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人给了你一个号码,但你又不能记下来。你为了让自己不要忘记这个号码,就必须要一次一次的重复它,将其保存在你的短期记忆之中,直到你空闲下来,把它记在纸上。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给别人报银行卡号,手机号时,大多都是3、4位一说,因为这样方便别人记忆。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心理学又分为五大领域,即:神经科学(通过观察人类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认知心理学(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所以说,心理学的领域很广,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学心理学就是搞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只能算是临床心理学的一部分。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潜意识主导了人们大多数的日常想法、信念和行为。换句话说,小到午餐去哪吃,大到在哪定居和谁结婚离婚,人们决策的依据其实多半只是“跟着感觉走”(这里的感觉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其实在做这些决策之前并没有一个有意识的、充分的、理性的理由。
如果在决策之后让人回忆你为什么这样做,人们往往可以“编造”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但其实这些理由在决策前都是不存在的。比如实验时用几毫秒的时间快速闪过品牌A的商标N次,人们并没法意识到自己看到了这些图片,但神经系统中潜意识的部分已经记录下来。接下来把A品牌和一堆其他品牌混在一起,问被试的评价,人们普遍会喜欢A多过其他品牌。 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说,A品牌更年轻,更高端,更新中产,反正每个人都能给出一堆理由。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是神经系统偏好更熟悉的物体而已。一个更常见的跟着感觉走的例子是,拿出手机想查个工作资料,结果十分钟过后发现自己在刷朋友圈,才意识到拿出手机本来打算干啥。而这个把你导向朋友圈的『感觉』,完全是潜意识的。
我的作业里引用过这句话:
"In many cases when people explain why they've made a decision, they are simply rationalizing, attributing what sound like reasonable bases for what is in fact a murky, unknowable process”
from Professor Robert Zajonc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拓展一下这个理论,我们可能会发现,人类在政治和哲学上不断追求的自由意志,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功用。因为我们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由有意识的、理性的自由意志主导的。

心理学上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意相信的

1 不愿意相信男女性的智力差别微乎其微,所以不遗余力的宣传男性的逻辑思维,适合学理科,女性心思细腻,适合学文科。 2 不愿意相信某些变态杀人狂实际上智力正常,精神稳定,所以努力挖掘罪犯的童年经历,家庭变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3 不愿意详细电休克疗法是有效疗法 4 不愿意相信海洛因等毒品所致心理毒瘾远大于身体依赖性,曾有女孩问有没有可能完全戒掉毒瘾,原因是她想吸了再戒,给吸毒男友当榜样。 5 不愿意相信长期过度的糖分摄入会导致孩子智力下降,所以永远不放弃用糖果,巧克力哄孩子开心,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6 不愿意相信自己容易被操控,尤其是被商家进行价格操控的事实,所以经常买打折商品,买贵了

有哪些心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1.身体接触能够有效提升两个人亲密度。

在感情中,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升级关系的方式只有一种:表白。

表白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而是宣布胜利的旗帜,指的就是表白的时机一定是确定对方对你有足够好感时,确认关系的举措,而不是在不确定对方心意的前提下,测试双方关系的方法。

升级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的肢体接触,心理学也证明进行过肢体接触后,双方对于彼此的好感度都会增加。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罗列了以下心理学调查实验数据:

Gueguen(2003)的实验发现,如果试验者轻轻地碰一下被试的胳膊,被试更愿意为作为陌生人的实验者捡起其掉落的物品。试验组愿意提供帮助的比率是93%,而控制组只有60%。
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 (2008)让大街上的行人填写问卷。被触碰两次的被试比只被触碰过一次的被试更愿意配合填写问卷。当一个女实验者触碰一个男被试的时候,顺从率最高。
Gueguen (2010)的研究发现,男人容易把一个不带性色彩的轻微身体接触(触碰手臂)误认为带有色情意味。而女性被试在被轻触手臂后,也较愿意给在大街上邂逅的男性实验者留电话号码。


所以利用约会的时机,主动去牵起对方的手吧,如果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你的肢体接受,再进行表白。





2.单身的人更容易生病。

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诉求最主要的是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如果这种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支持归属感最有利的证据来自于对丧失亲密关系的人群进行的研究(Ryff & Singer,2000)。
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离婚后比婚姻关系美满时血压更高,免疫系统更弱。当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反应会变弱,更容易患上感冒和流感。

爱人和朋友都很少的人,比拥有幸福伴侣的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项历经9年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概率高出2-3倍。
(以上研究和数据同出自于<亲密关系>一书)



为什么人类这么需要亲密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Baumeister & Leary)。

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族群中,生存环境恶劣,周遭都是猛兽毒蛇。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

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这些个性倾向的人,就更容易生存下来。





3.恋爱中的“墨菲定律”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定律:越害怕发生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在恋爱中也存在这样的墨菲定律:在心仪的女生/男生面前,特别怕犯错,结果却往往容易表现刻意不自然,让对方对自己失去兴趣。

这一切都是恋爱中的得失心作祟,对对方的需求感太强,导致表现减分。


情深不寿,用情至深,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执,心思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们还没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导致自我感动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过日复一日的追求去感动对方。

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因为对这段关系的期待过高,依赖过深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好的关系是基于共性和吸引,双方其实都会体会到轻松地愉悦,压迫,捆绑和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4.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间歇性强化”的魔力。

只懂得一点心理学还非要去应用的人超可怕,他们看谁都像巴普洛夫的狗。

一句“表现好了给奖励,表现不好给惩罚”被奉为金玉良言,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没发现你的目标因此养成多好的表现欲。



所谓间歇强化,指的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只猫关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只要触碰按钮就会有猫粮,第二只触碰后随意给予猫粮,第三只无论怎样触碰都不给猫粮。

一定时间的驯化后,你猜哪只猫触碰按钮的频率最高。

第二只!

在感情中,没什么比这种随机性更让人欲罢不能。

不要每天都找ta聊天,每周都找ta约会,那样你会成为第一只猫。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情中都包含着一丝掌控欲,让ta看到得到的可能,但又不是每次按键都一定会得到正向反馈。

就连金莎都在《爱的魔法》里唱道:不是每一次的约会,你约我就出现;不是每一通的电话,你打了我都会接

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啊朋友们,是让人纠结猜不透的猫挠心啊!

当然,这种东西只能偶尔五六次来一次,你用多了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和你急眼的。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还重要。

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

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的时候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然而,及时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然会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学新生的见面会之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然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Sunnafrank&Ramirez,2004)。


在遇见一瞬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判断。

这里的"瞬间"指的是1/25秒,这是辨认陌生人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

只要十分之一秒的考虑,人们就能断定陌生人是否值得信赖(Willis&Todorov,2006);
只要观察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ta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arney 2007)。
人们根据第一印象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6.完美爱情=激情+承诺+亲密

一段完美的爱情是怎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给出过这样的结论,一段完美的爱情应该具备这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也就是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


激情是爱情中的浪漫,性吸引力和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双方三观契合的部分,即便剥离恋人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

承诺指双方对未来生活共同的预期,规划,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感。



只有激情,叫做迷恋;只有亲密,叫做友谊;只有承诺,叫做空洞。





7.浪漫的爱情终会结束。



人们常说:爱情这种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或者说爱情终将变成亲情。

其心理学本质,是爱情中激情的部分,是会消耗殆尽的。

过去的你们,只要看到对方一眼就心跳不已,想了解对方的过往,爱好,对你的想法,每次沟通都带着期待。

但随着相处和了解,新鲜感减少,荷尔蒙分泌降低,激情燃烧殆尽,但是亲密和承诺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段亲密关系自然显得尴尬而古怪。

李宗盛的那首《阴天》里,也有这样一段歌词。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所以一对夫妻能够恩爱一生,靠的其实主要是相扶相助的“义气”。



ps:本文第1,2,5条中的相关心理学调研和数据结果来自于美国心理学作家罗兰.米勒所著<亲密关系>第5版。

一本深入浅出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学书籍,推荐大家阅读。







以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我是宏桑,知乎点赞感谢收藏数量均排在前8的答主,

历史高赞回答整理在我的公众号:hongsang1989


标签:  心理学 心理 心理咨询 相信 贪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