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为什么张仲景看病几乎不看舌头?而现在的中医最喜欢看舌头?

时间:2023-08-15 11:43:26   来源:网络

中医看舌象详细解答

舌苔就是舌粘膜正常角化出来的一种角质层,就像下雨天地面和墙面上长出的青苔一样,附着在舌头表面。 中国古代大医家张仲景最早发现并创造了这个词,中医认为舌头是用来反映胃气盛盛衰。正常的舌苔应该是一种薄薄的白苔附着在舌面上叫薄白苔。薄白苔就是舌黏膜附在舌头表面正常角化出来薄薄一层,似有似无,就像一层薄雾一样。 那么显示人得病的舌苔有几种又是什么颜色呢 中医认为i白苔主表症、寒症意思是说病邪在外,没有进入到身体内部,就是病情较轻的意思。 如果舌面上出现黄苔,那病情就加重了。舌苔表面的薄白苔没有了,变成非常薄的黄色,湿热症的开始, 除了白色、黄色两种以外,另外两种舌苔较少见。一种是灰苔,颜色是白黑混杂的

现在也有中医,为什么后人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

张仲景被后人称之为“医圣”,大家都知道,书上记载的张仲景的医术是十分高超的,他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编写的很多的医学著作对现代人学习中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张仲景就是我们的老师,真的很敬佩他在中医学方面的苦心钻研的精神,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那么多优秀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医学著作。现在很多的人也在学习中医,但是也有很多的人说现在的中医很多都赶不上张仲景的医学水平,我觉得这个现象还是很客观的。


在我看来,中医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就像是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数不清的单词词汇需要我们去记,这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肯定是需要花时间的,中医的学习也是这样,很多人因为没有像张仲景老先生一样的耐心和对中医学的绝对热爱,所以才没有他的那种医学水平。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的医学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完成,我觉得既然是中医,就跟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仲景的中医水平之所以那么高是因为他亲自实践,了解很多的中草药的疗效和用法,再加上时常游历,见识过很多的奇怪病例,久而久之,见多识广了,这样慢慢地积累,懂得也就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现代的中医师和张仲景相差的地方,不能够做到对中草药的认识,对中医的了解也只是书上前人记载的那些,这样永远也不会进步,更不用说是超越前人了。


当然也不能说现在没有特别优秀的中医生,很多的中医的医术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古人像是张仲景的中医水平还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越的,关键还是要有一种刻苦钻研学习的精神以及经验的积累。

中医在失传吗?为什么后人始终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

医圣张仲景,是中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东汉末年的神医,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如今渐渐式微,西医占据了医学的主流。那么中医是在失传吗,现代的医生始终达不到张仲景的水平?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是一直在进步的,张仲景虽然是不可多得的神医,但限于所在的时代,其在医学的知识层面上自己也就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比如人体解刨学以及微生物对于人体的影响等等,张仲景是不可能了解的。现代的中医可以解决很多张仲景时候无法治疗的病症,这就是知识整体进步带来的优势。

中医虽然一直在进步,但与西医相比,进步的速度却太慢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在整个上层体系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及现在的社会环境整体上对于中医的发展是有限制的。所以中医不是失传,而是渐渐的在被西医所取代。

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医学,而医学的根本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谁强谁弱还是要看实际效果的。西医也可以说是现代的医学,在近百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将众多的最新科技融入到了医学之中,放射物质被发现,于是西医有了X光,超声波于是有了B超,其他的核磁共振什么的,再加上基因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使得西医对于人体的了解,以及疾病的治疗获得了飞速的进步。

中医在这方面就落后了很多,一方面是中医在阴阳五行上的限制,实际上阴阳五行对于了解人体并没有太过本质的帮助。以及一些老中医对于自己家一些药方的敝帚自珍,使得中医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要远远弱于西医。而且医学的根本在于一个试验的科学,很多病症或者说药物是需要尝试才知道是否有效的,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巨大的风险。

中医的先祖神农便是以尝百草而闻名的,古代任何一个中医验方的诞生,实际上都是无数中医的心血,甚至里边还有生命。但如今的社会,人的生命价值是最高的,任何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方法要想可以用于临床,那么自然需要动物试验,以及小规模临床试验等等步骤。然而中医能做这些吗,可以说在目前的环境下是很难很难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亚马逊森林是公认的世界生物的宝库,里边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而这对于中医来说也算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药园,这是古中医无法接触而现代中医是可以接触的区域。本来这可能会给中医带来大发展,大量的新药自然会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但事实上,并没有给人什么发展的感觉。一方面西医并不排斥动植物类药物,一旦有用,西医一样可以拿来使用,而且在精炼提纯等方面,西医更是完胜中医。

而另一方面就是中医就算获得了药物,也无法轻易的使用,你总不能说根据阴阳五行我推导出这个药方对症,但这个新药方万一造成了不良反应,责任谁来承担。如果要走整个医药程序,中医有多少能走呢?

所以中医并非是失传,而是在西医的强势崛起之中式微了。当西医在不断吸纳各种新科技,甚至包括中医的技术的时候,中医却在迷茫了,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的运用,很多人开始无法准确的定义到底什么才是中医呢?

怎样看舌苔是否有病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张仲景和现代医学毕业生之间究竟谁的医术更厉害?

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时代风云人物,学者方舟子或许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领悟,在《科学成就健康》一文中,他这么描述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

这段话浓缩一下,大约的意思是“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全错,远远不如现代医学毕业生”。看到这一评价,不禁让人升起这样疑惑:张仲景究竟行不行,是否真不如现代医学毕业生?



作为中国的医圣,张仲景与华佗处于同一时代,都经历了黄巾起义、东汉三国乱世。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一旦死人多了,必然就会爆发疫病,而东汉三国乱世,正是杀人盈野的时代。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但东汉建安初年(196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张仲景家就死伤无数,三分之二患疫病而死,其中70%死于伤害。同时,张仲景四处行医之际,更亲眼目睹了人间悲事。

于是,张仲景痛下决心,立志解决这一难题,经过数十年的辛苦,终于写成了一本举世名著《伤害杂病论》,就是主要是治理伤寒,但兼谈一些“杂病”。



对于《伤寒杂病论》,如今医学界给予的总结中,有这么一段话: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显然,这是对秦汉以来的医学,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总结和创新,所以必然存在“时代局限性”,即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也在所难免。

但不管如何,对于医学知识而言,张仲景属于筚路蓝缕的前人,而现代医学毕业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必然会比前人掌握更多知识,眼界更为宽广,从这一角度来说,“张仲景远远不如现代医学毕业生”的观点,好似也没有错。



然而,以时代的差距来碾压前人,这种比较几乎属于无稽之谈,现代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远远超过三皇五帝,但能说三皇五帝比不上现代小学生吗?更为重要的是,张仲景之所以成为“医圣”,不仅仅只是一本《伤害杂病论》,还有他的志向、医德、医风。

目睹百姓惨遭疫病之痛,立志解决伤害问题,付出数十年的努力,以这一标准来看,现代屠呦呦或可与之相比。至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能有这样的志向之人,估计一巴掌可以数出来。

建安年间,张仲景成为长沙太守,但为官之后,却不忘为百姓治病,选择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专为百姓治病,古今高官,能做到这一点的估计只有张仲景。而且,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张仲景为民治病的美谈。另外,张仲景为人治病几乎不收钱。

按理说,张仲景当时功成名就,属于医学领域的“大老板”,可以霸气十足颐指气使,但在《伤害杂病论》的序言之中,却写道“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自认不是天才,认为医学无止境,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从张仲景的志向、医德、医风来看,张仲景和现代医学院校毕业生相比,答案不言自明。其实,别说现代中国医学毕业生,即便全世界来看,能与张仲景相比的,估计百年难出一个吧。

值得一提的是,方舟子的话中,还提到张仲景的医学知识“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然而不说《伤寒杂病论》让中国古代没有爆发超大规模疫病,保持较大人口规模的贡献,已经证明了张仲景医学知识至少部分的正确性,就说西药的毒副作用,好像比中药更大吧,方舟子是否更该质疑,以至于从此不再用药呢?

其实,方舟子对张仲景开火,无非是打翻中医经典,由此更好的证明西医高于中医罢了!


标签:  文学 张仲景 中医 中医学 养生保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