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

为什么学了心理学依然教育不好孩子?

时间:2023-11-25 17:49:30   来源:网络

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用心理学方式做好教育,教育好孩子呢?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想要用心理学的方式教育好孩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有些家长遇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忍不住的想冲他们发火,无法做到沉下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说长时间的暴力和坏脾气来教育孩子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叛逆的行为。


相信总有些家长会遇到那些调皮捣蛋而且还不听家长话的孩子,大多数的因素下是周围环境导致的,一部分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脾气不好,教育孩子有负面的倾向,所以说孩子会逐渐变得非常叛逆。这个时候就体现到了心理学方式教育的好处了。所以说想要做到心理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做到心理学教育的几个方法。


首先,对于那些叛逆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耐心的与他们坐下来慢慢的沟通,去了解他们如何想的,然后再提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当孩子逐渐的接受自己的思维的时候,这个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有些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思想不一致导致的。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达到一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亲子相处模式。

其次用心理学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说带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的例子来激励他们向他们向他比如说在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的例子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向那些伟人来学习。既可以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也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避免一种暴力的交流方式。如果经常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会把叛逆的行为和厌学的情绪瞬间都会消失。

学了心理学后,是不是更会教育孩子了?

学习心理学可以有助于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心理学的人都会自动变得更好的教育者。学习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但实际的教育过程还需要结合个人经验和情境。 通过学习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孩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规律,以及影响他们的因素。这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帮助监测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和情绪管理技巧。 不过,学习心理学并不等同于拥有教育孩子的全部答案。实践中,教育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孩子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等。因此,除了心理学知识,教育者还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

父母如何通过心理学教育孩子?

经常有妈妈和我抱怨:现在的孩子都是吃什么长大的,一个比一个聪明,每天上班和同事过招,回家还得和他们斗智斗勇??

这年头,当妈真的不易,你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得动手能力超强,除此之外你还得有一个好的脾气。可是,你以为有了这些“技能”就足够了吗?

千万不要太天真了!

如果你不会点儿心理学,能管的好孩子吗?

说到这儿,我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心理学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大,就给谁5美分。孩子们觉得这事儿特好,不但能玩,还有钱。所以孩子们每天准点准时的来这里。后来,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种心理过程就叫“德西效应”。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当有一天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了,自然就有办法对付这些顽皮的孩子了。

这个事例对我们改进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长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经商的家长,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会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孩子在学习上怕吃苦,干任何事都和利益挂钩,在集体里无服务意识,怕吃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美德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不具备,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达不到。

再者,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助,如果奖励一些诸如手机之类的东西,引起学生以此在同学之间炫耀、攀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会心理学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更有一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不容易,养育孩子更难。成长是自己主动的过程,会有一些主动权和控制感。养育孩子是在关注和引导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稍不留神就会转为控制,所以难上加难。

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育儿会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01.父母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如埃瑞克森、温尼科特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父母如何养育人格健全的孩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艾瑞克森提到人格发展的8阶段理论。比如在出生后最初的两年里,孩子需要的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主要的照顾者,一般是母亲,对于孩子的需要能够及时的满足。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也有一些老人会说不要抱他,不然就会养成一哭就抱的习惯。这恰恰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的哭泣是他发出需要的信号,他可能是拉了尿了,渴了饿了,也可能是冷了热了,还有可能各种环境的刺激让他觉得不安全,他想要抱一抱找回温暖安全的感觉。这对于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有好处。

学过心理学的父母会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过程。

02.父母能更好地觉察自己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难的应该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道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父母看到跌跌撞撞的孩子,看到孩子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可能会遇到的弯路,家长忍不住的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经验一股脑地倒给孩子,这样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因为听成了父母的指导和指挥,他很清楚,那个自己是父母期待的样子,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父母积极指导的背后可能是对于自己过往经历的遗憾的补偿,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渐行渐远,父母想要巩固自己在孩子面前的重要地位,舍不得拉开距离。

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也是父母承受压力最大的时候。

一名高中生因为在班级里打牌,被老师请了家长。妈妈跟孩子出来走到走廊时扇了孩子巴掌。孩子停了两分钟就从楼上跳了下去。妈妈的行为背后可能有妈妈情绪的崩溃,或许觉得很丢脸,或许觉得很委屈,或许是生活压力太大了,让她忍不住在走廊里就打了孩子。

如果妈妈能顾虑一下走廊里还有孩子的同学,如果妈妈能稍微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或许结果会不同。

父母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情绪的崩溃,另一方面也有机会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会转移到控制孩子上。

03.父母能更好的放手

学过心理学的父母会更容易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从青春期开始,孩子就像一艘小船开始扬帆起航。父母就像港湾,也许孩子在外经历了风雨,会回到港湾休憩一下。但终究是要回到大海里,去经历自己的人生。

孩子青春期时,有些父母总是指责孩子、挑剔孩子,感觉孩子什么方面都不行。有些是父母自己的投射,是父母觉得自己不行,从而开始担忧孩子的未来。还有一些是父母不舍得放手,不愿意看到孩子的能力不断地提升即将独立。因为那也意味着孩子即将离开父母。

有些时候父母还会过分地代劳,帮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这样做不仅增加了父母的付出感,有时候会感慨为什么孩子不懂感恩,不懂回报。当父母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权利,做各种劳动的权利,当这些事情已变成孩子不擅长的内容,我们很难期待孩子在这些方面懂得付出。而父母代劳的背后也有一种可能是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

通过学习心理学,父母能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动力,尤其是能够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开启自己的生活。

学过心理学的父母并不能减少孩子经历的苦难和挫折,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让父母在养育过程孩子的过程中用孩子这面镜子更好得照见自己,让自己持续不断的成长。也会让心理学成为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工具。

父母学过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成长自己。

为啥看过很多育儿书,仍然教育不好孩子呢?

因为要理论结合实践。首先来说,书中讲述的只是一个理论或方法,但掌握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你能做好这件事。就像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物理知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造火箭,每个人都了解种植理论,但是也不一定能种出好的庄稼,是一样的道理。其次,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这些理论与方法只能作为指导,但是并不能完全的生搬硬套。

一、书只是一种指导。

虽然说知识是海洋,但书本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东西。很多育儿专家也好,教育学家也好,儿童心理学家也好,他们出的书,只是代表自己的一种论调,家长们看了这些书,要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和含义,但是书中的方法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还要因人而异。

二、每个孩子都要有对应不同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双胞胎,性格上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的用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去试图管教孩子。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等,制定独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至于这里面哪一种教育方法会更为有效,那就需要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进一步摸索了。

三、要多与孩子沟通。

不要单纯的试图用方法来教育、管理孩子,孩子虽然小,但其实他也懂得很多道理,他也需要跟人交流,需要被人倾听。所以,与其想要去教育、管教孩子,不如更多的去跟他沟通,去了解他的需求,去正视他的需求。当你将孩子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与他交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教育,一点都不难。

更多关于为啥看过很多育儿书,仍然教育不好孩子的话题,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评论。


标签:  早教 心理学 教育 心理 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