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

人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例如从忙碌到清闲,或者从清闲到忙碌,为什么心理会有不适应感?

时间:2024-04-03 11:44:31   来源:网络

人的精神状态

人的精神状态

人的精神状态,人的思想意识的临时定位。是说人当时的心理情况如何。人的思想意识的临时定位。是说人当时的心理情况如何。怎样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如何调整人的精神状态?

人的精神状态1

在讨论如何使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之前,有必要探讨下什么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通俗意义上,我们根据自己的常识会把“精神状态”等同于“情绪”。没错,在某些语境中“情绪”和“精神状态”是一组可以互换的范畴,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情绪不佳”或“精神状态不好”来描述一个因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的人。但严格来讲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而言,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的颠峰期非常短暂,只能维持数秒而不会有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而精神状态指的是某种相对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当某种情绪持续若干小时之久即形成了一种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具有弥漫性,如处于愉悦状态的人,能够笑谈挫折,嬉言艰辛;处于十分痛苦境地的人,觉得周围的山水树木对他都冷淡无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对不同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的形象描绘。因此,我们可以说,特定的情绪形成特定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又反过来影响情绪的消涨,一个能够富有成效地调控自己情绪的人,必然能够富有成效地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

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将主体的情绪调整到激昂的状态,而是要调适到与主体所处的现实境遇相适应的状态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并不否定人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是遇到挫折时正常的情绪反馈。比如失去亲人会使人悲伤,但事过境迁仍悲痛欲绝,则成为精神状态提升所要干预的对象。

如何将消极的精神状态的影响缩到最小范围,如何将消极的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减到最低限度,如何尽快实现由消极精神状态到积极精神状态的迁跃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关于精神状态的提升和保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呢?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会乐在其中,不会有什么烦躁的情绪,同时又能保持专注。每当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仪式感,就像在精心雕刻一件艺术品般,(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呢?)不觉时间的流逝,如喜欢画画的可以一整天呆在画室;喜爱钢琴的可以一整天在琴房中练琴;喜爱看书的可以一整天呆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而忘记时间的流逝。

替自己做一个明确的规划也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法门之一。定一个自己有望达成的目标,最好是近期目标。每天雷打不动的完成自己规定的任务,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然后你会发现每天不去做的话,仿佛少了点什么。同时,每天完成自己的目标,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一天进步一点一点,不知不觉中,质变就会产生。“a little effort everyday,you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如我现在每天都要在扇贝单词背单词打卡,不知不觉已经1年了,从当时的每天50个单词,到100个单词,再到近期几个月的每天500个单词,感觉满满的成就感,在背单词过程中,感觉在做一件伟大了不起的事,每个单词都是自己以前的玩伴般。所以,制定一个目标,并坚持下去,你会觉得人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迷茫和哀叹。

当感觉一整天或好几天的精神状态不好时,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

方法一:

有意识地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把你从一种环境(情景)切换到另一种环境(情景)来缓解你在旧的环境里因呆的时间过久而产生的烦腻心理。每当心情烦躁,或者感觉什么都做不下去的时候,我个人比较喜欢去室外跑步或者去电影院看电影。完后会发现原来的那种消极情绪消失了,继而再去做自己未竟的事情。

方法二:

将自己心中的烦恼,不开心的事,或者不好的感觉,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大沙袋等方式,抑或大吃一场(吃货们缓压放松的最普遍的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

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心理学家韦纳将影响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分为四个: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将失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运气时,就会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不断的抱怨自己。

人的精神状态2

人生的精神状态维度即由“消极应付”到“积极进取”。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精气神是一个人或团队集体干工作创事业的`“发动机”,什么样的精气神带来什么样的工作绩效。例如培育和提振部队精气神,是一项带全局性根本性的建设,事关部队建设发展方向,事关战斗力的生成提高,事关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任务的成败。

做人要有精气神,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的大小。实现精神状态维度的改变主要是指从“消极应付”到“积极进取”。自动自发地做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好评,也只有达到自动自发的境界,人才能够真正唤醒自身存在的能量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伟业。

中国人历来重视精气神的培育,也充分认识精气神的重要作用,始终把精气神当作一种宝贵财富。古人云:“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而“消极应付”的人往往会陷入抱怨,不能自拔,就是因为他找不到真正的动力。一个克服了抱怨的人,在精神状态上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人。

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便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人的精神状态3

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你才能每天保持饱满的心情。心态好,运气就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记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要学会调整心态,有良好的心态工作就会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心态的好坏,在于平常的及时调整和修炼并形成习惯。

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开点,看远点,看淡点,心胸要豁达些、大度些,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利于我”且“办法总比困难多”,也就没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动的山,更没有钻不出的窟窿及结不成的缘。人活的快乐,就必须要有一个好心态。无论遇到什么事,要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感到快乐。有人在一个好的单位工作,他每天会有许多得不如意,苦恼总围绕在他的身边。有人工作单位一般,可他却不舍不弃,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把此作为一种锻炼、成长的机会,而且通过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受到人们的敬佩。阳光般的心态,火一样的热情。收获着成果和幸福。人就应该树立积极乐观和宽容豁达的良好心态,这样才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带来事业上的成就和生活上的美满幸福。我们必须要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别怕吃亏,“吃亏“是福啊。生活中要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接受别人、还要善于接受现实。

有人曾经这样说: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就必须去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时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这就告诉我们,人不能去等,要学会适应。要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别说人们不接受你,别说环境不适合你,别说事情太难做,只是你的心态没调整好。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别让你的不原谅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更要学会感恩、欣赏和给予,这样你就会觉得你所作的一切都会是一种对他人的回报。常常是这种心态,你就会天天快乐,幸福无比。

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只不过是与他的职位

高低来区分责任的大小而已,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心,他肯定会万事无成,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

那什么是责任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心态:

每个人的职位不同,

责任也不同,

但心态不能不同,

良好的心态会给你带来工作的乐趣,

给企业带来效益,给社会带来财富,既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会感觉疲劳,且工作效益也大不相同,

不管你在何时,职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保持端正的心态,请记住:没有悲哀的工作,只有悲哀

的态度,人变心则变,心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思维变,这样,也许更高的职位也在悄悄向你靠近。

心理学:我的思维总是很快从一个事跳跃到另一个,而且想要立刻执行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不做,那么想要做什么就马上忘了,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比较疲劳,虽然思维比较跳跃,看似很亢奋,实际是负责专注一件事情的的那部分脑子疲劳的缘故,有的时候灵感就在这种比较疲劳的状态下产生,虽然很难付诸实施,但是及时把灵感记下来,日后疲劳恢复的时候可以付诸实施。 另一种情况是什么事情都想做,感到自己能力很强,什么都能做,这种一般是“躁狂症”的表现,听起来躁狂症三个字很吓人,实际上很多人在取得重大成绩的时候都是有一些轻度躁狂表现的,所以只要合理把握,也未尝不是成功的良好契机。

为什么有时候做一件事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似曾相识”,又称为“既视感”,是一种生理现象,指未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场景在某时某刻有似曾相识之感,又叫做“海马效应”。

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常年在外旅游的人比长期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常人更多这种经历。

调查还发现,青年时期发生“似曾相识”的几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尤其当人们开始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更低。

分析家将“似曾相识”解释为潜意识的冲突,当人在疲惫或者压力巨大时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的出现,主要是人们接收了大量的外界信息,而不去关注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脑,有些是真实发生,有些则是虚幻的。

意识流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Alan S.Brown的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有大约60%的人口都体验过这种奇妙的感觉,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这是由于年轻人的正常意识形态在形成之中,而老年人的大脑记忆回述功能较强。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主要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周围环境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我们的记忆会不断储存我们所意识到的事物,当我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大脑会及时反馈这种现象,让我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情绪?

情绪概述 人为什么会产生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喜悦、满意;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悲痛、愤怒、生气等。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也会产生出复杂多样的情绪。 二、情绪的基本心理成分 一般把喜乐、愤怒、恐惧和悲哀等归纳为人类最基本或原始的情绪形式。在这四种基本情绪形态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不尽其数的情绪形态,如下表: 人类基本的情绪形态与分级 分级 喜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一级 满意 生气 担心 失望 二级 愉快 气恼 害怕

心理状态的四种状态

心理状态的四种状态介绍如下:

心理状态有注意、疲劳、紧张、轻松、忧伤、喜悦等。

心理状态的分类如下: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状态上的表现。以此为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以较好地概括各种具体的心理状态,把心理状态划分为认知的心理状态、情感的心理状态、意志的心理状态和动机的心理状态。

2、人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据此可把心理状态和其发生的基础即活动相联系而加以考察,可分为活动的动机和完成活动的能力两大类心理状态。

3、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和活动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用单一的分类标准或只从一个角度去分类研究是很困难的,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领域、因素,用不同标准对心理状态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

心理状态特点:

1、直接现实性

人的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以至高级神经活动等,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现实的心理状态中被包含着和被表现出来。了解自己或别人的心理生活时,直接观察到的便是在一定情境时存在的心理状态,作为了解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的指标,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直接现实性。

2、综合性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各种心理活动的复合表现,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既有各种心理过程的成分,又有个性差异的色彩,还包括许多复合的心理过程,不止是心理过程的简单的拼合,而是由这些心理过程所构成的具有新的特性的复合物。

尽管这些成分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但心理状态始终是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3、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当主体进入或处于某种心理状态时,若无必要强度量级的动因起作用并达到改变原心理状态的临界度以上,原来的心理状态就会持续稳定或长或短的时间,至于某一心理状态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要取决于许多可能起作用的相关因素及其力量的组合与对比。

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该心理状态下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强度。

4、流动性和趋变性

心理状态具有变化不居的特性,也可叫动力性。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时可能由于种种无法避免的内外动因的作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从整体上看,心理状态虽然不如心理过程那样流动,具有一定时间的延续性,但也不像个性心理特征那样具有时间上与情境上的一贯性。

由于内外部现实的影响构成心理过程的不断变化,使复合的心理状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一种心理状态会随时被另一种心理状态所替代,而某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5、情境性

这里所说的情境指主体的感官在一段时间内接受到的全部信息,既包括注意的范围,也包括注意范围以外的,但作用于感官的其他事物对主体产生的未必全被主体意识到的心理影响。

而心理状态往往与某种情景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情景或受到情景的一定影响。心理状态受客体、客体的背景、客体的关系等整个为主体所感知的事物及其环境的很大制约作用。


标签:  心理 心理学 感情 精神心理科 思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