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意“论迹不论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时间:2024-08-08 11:44:21 来源:网络
如何理解“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
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人都是有善恶二心的,对此不必过于严苛。当善心不能达成善行的时候,我们只看重善心,因为有时候世事不尽如人意;当恶心没有转化成恶行的时候,我们只看重行迹,因为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
再仔细一点,这句话的前提是:人都有善心和恶心。这句话的态度是:对待善恶不必太过苛刻。这句话的提出的方法是:对善,论心不论迹;对恶,论迹不论心。
还有小字里的问题,在我的价值判断里,我认为问题存在的基础就有问题。这个问题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嫌疑,半无意间制造两难抉择。
孝心和淫棍不冲突,一个欺侮了无辜少女的强奸犯,即使他再有孝心,谁都不会觉得他不应该被判刑。如果他有年事已高的父母需要赡养,我认为那是他父母妻子需要思考的问题,他的兄弟姐妹需要思考的问题。
他的亲戚朋友需要思考的问题,公益组织和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他自己犯罪前的那一刻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法官应该思考的问题。
善心和滔天大罪也不冲突。因为觉得善心的人应当有好报,恶行应结恶果,所以觉得他们冲突,我觉得这个不冲突。
借用佛家的理念来说,大修行人非是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不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就可以不接受这个恶果。恶果是一定会有的,但是只要真心悔过了,自然有福报和自在在等着他,并行不悖。
“论迹不论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待一个人要从他的所作所为出发,而不是从他内心的想法出发。这句话十分贴切。因为想法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都是以行为作为评价人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上能够达到君子的标准,那他就应该称得上是君子。
并且,人的行为往往受内心想法的指导,即便人内心曾经阴暗过,但只要他最后行动时的想法是正确的,那就是值得称赞的。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君子。这句话是真的吗?
这句话是一个古代的成语,通常理解为"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君子"。它的意思是说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行为表现而不是他的内心想法,如果只评价内心而不看行为,则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真正的君子。 但是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只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考虑内心是不够全面的,人的内心和行为都是人格的体现,应该综合考虑。在古代,这句话可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当时的社会有许多虚伪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教养,但内心却不真诚。因此,在那个时代,强调看行为是为了防止虚伪的人欺骗别人。 总之,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质高尚的人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上,不在于用心眼,善于用心眼的人不是君子。
君子:品质品德高尚的人。迹:脚印,指人的言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扩展资料:
“君子论迹不论心,在心无君子”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原文为“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恶事里,淫乱是最恶的事;要评论一个人的善恶,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的心里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那么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倡导人们学习君子行为,自强不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坚强,不断努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的意思?
意思:孝,看心,有心就好了,不是看你为长辈带来了什么,要从物质上看的话,贫苦之家不就没有孝子了吗;恶,看行迹,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对于美色大家都会动心,但只要能克制,就不算淫,要是心思便算淫,世上就没有不淫之人。
这段话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原文是“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译:经常保有仁义孝顺的心态,那么天下凡是不能做的事,都不忍心去做,因此人们说孝顺是所有好行为的前提。当人一产生了邪恶的念头,那么平常极不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去做,所以说淫乱是各种邪恶行为中的开始。
相关内容分析:
论心,说的是根据他的内心、他的出发点来判断人品高下;论迹,说的则是根据他的实际行动、做事的效果来判断。有这么一句话:“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意思是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孝敬老人,关键在看他是不是真心对待,而不能看他给老人创造了多么好的生活条件、吃多好穿多好,否则的话,那些贫苦人家的孝子就得不到承认;而看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
得根据他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不能因为人家心猿意马的有贼心没贼胆,就说人家作风不正派,否则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