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针灸中常说的得气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得气?怎么才能得气?

时间:2023-12-24 09:24:37   来源:网络

得气是什么意思

得气[deqì]
⒈谓得以逞其志气。
⒉谓适合节气、时令。
⒊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引证解释
⒈谓得以逞其志气。
引汉晁错《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⒉谓适合节气、时令。引汉班固《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
⒊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扎针时的感觉不是那种尖锐的刺痛,而是一种酸胀、沉重,似痛非痛,似麻非麻的感觉,被中医叫做得气。
医生在治疗中可以通过与病人的交流,得知病人的耐受情况,再施用一定的手法,来控制这种针感的强弱。
针灸治病讲究气至而有效,扎针以后病人觉得针周围酸胀重麻,有的穴位会出现针感向远处感传,这些都是好的信号,说明医生取穴到位,手法有效,病人正气存内,经气对治疗有所反应。
穴位得气后通过经络将冲动内传脏腑,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目的。

针刺过程中得气与行针方法是什么?

(一)得气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针感以病人感觉到针刺部位酸、麻、胀、重感者为多,同时,针刺某些穴位以及对针刺反应比较敏感的病人针感可向一定的方向放散一定的距离。针刺得气后,医生刺手的指下有一种略为沉紧的感觉。如果没有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生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病人也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尽管针刺治疗的病人和病种以及所选择的穴位和针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针刺时必须得气才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是否得气的针感越强,疗效就越好呢?不一定。因为得气说明针刺达到了腧穴所在,至于针感的强弱,则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的强弱、疾病的性质、病程的长短、病证的虚实、手法的补泻需要等具体情况而具体确定。

(二)行针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诱导和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针刺的深浅不同,分为浅部、较深部、深部三个层次,古人习惯上分别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为天、人、地三部。“提”就是将针从地部退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退至天部的向上提针的过程。“插”就是将针从天部刺到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刺入的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联合应用,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行针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所要达到的治疗目的而具体确定(图8-10)。

(2)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做一前一后旋转捻动的动作。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点等确定(图8-11)。

图8-10、图8-11

在临床实际中,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经常相互配合运用。

2.辅助手法

(1)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图8-12)。此法可激发经气,促使针感传导或缓解滞针。

(2)刮柄法: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图8-13)。此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图8-12、图8-13

(3)弹柄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图8-14)。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速行的作用。

(4)搓柄法: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或向内或向外单向捻转的方法。此法类同于捻转法,但搓法向一个方向捻针,幅度略大,故皮下组织往往有轻度缠绕针身现象(图8-15)。气至之前,此法可用于促其得气;气至之后,此法可增强得气感。

图8-14、图8-15

(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图8-16)。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6)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图8-17)。

图8-16、图8-17

针灸中什么是得气

得气,就是针感。包括两方面的感觉:一是患者感觉到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以出现热、凉、痒、痛等感觉,有时这些感觉还能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二是医生能感觉到针下的沉、紧、涩、滞等感觉。

针灸得气到底是什么什么生物学机制啊?

针灸得气实际上是异物刺入体内后,受者产生的一种感觉而已,无所谓的机制问题。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可是在古代,经络指的是血管。《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所以王清任

“得气”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 针灸治病靠的是针感和灸感,也就是“得气”。历代针灸学家都认为:“得气”可否以及其“得气”的程度,决定针灸效果的优劣。《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则称“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为了达到“得气”的良好效果,针刺手法各种各样,有许多很难掌握。而火针只要将针烧红,灸刺到人体某一腧穴,就会立即产生针感。

标签:  未分类 生活 养生保健 针灸 中医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