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亲子

如何看待「月薪 3 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现象?如何考虑在孩子教育上烧钱的合理性?

时间:2025-10-25 17:47:00   来源:网络

月薪三万撑不起暑假,烧钱式教育源头在哪?

引言:很多年轻人都不敢生孩子,觉得自己买不起房,所以压力非常的大。而且抚养孩子也是一笔大的指出,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会投入很多的钱,就比如说有一些家长表示,即便自己的月薪3万也没有办法撑起孩子在暑期时的教育花费,那么烧钱式教育的源头在哪里?

源头在各种校外培训班

在暑期的时候学校是不会教学的,所以说学生都在家里面。可是这个时候家长是要正常上班的,有一些家长就担心暑期,如果不管教孩子的话,孩子就会玩儿的没有办法学习了,从而落后于其他人。再加上暑期这么空闲的时间,肯定会有很多的家长去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所以家长也趁暑假这个时间,赶紧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学科培训班,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弯道超车。要知道一个暑期两个月的时间,培训班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就拿英语培训课来说就算是幼儿英语两个月也要花几万块,对于月薪只有3万的家庭,怎么可能供得起孩子上多个暑期培训班呢,自然就形成了烧钱式教育。

源头在家长的焦虑

其实家长的焦虑并不是来自于自身的,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各界。有一些商家是希望多加宣传,于是在营销方面给家长的焦虑。而且家长又特别喜欢,比较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暑假落后了,就是自己的错误,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就会在暑期的时候拼命的给孩子塞各种课程,这样才会觉得孩子的暑期过得有意义。而商家就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并且促成了家长的焦虑,让家长不断的花钱买安心。

总结

烧钱式教育不可取,而且烧钱式教育带来的实际教育效果也不大,同时还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一定要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教育的负担变得更轻一些。

从中产到破产,月薪3万,养不起放暑假的女儿,孩子应该怎么养?

还记得因疫情很晚才开学的孩子们吗?很多家长就差“敲锣打鼓”,送神兽回学校了。毕竟孩子在家,吃喝用度都要用钱,还需要人陪着,时间精力财力都耗费了。

一、一位父亲感叹:月薪三万,供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养孩子,就是在用钱用爱,燃烧时间的过程。看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需要的花销也会越来越多,最近有一位父亲吐槽,自己女儿在这次暑假,自己月薪三万,差点没有撑住!

这位宝爸有个上五年级的孩子,刚满十一岁,小名叫嘟嘟。嘟嘟在家放暑假的时候,爸爸觉得不能闲着,就和嘟嘟的妈妈商量送孩子去了一个英文培训班。因为培训班一个月,每周三节课,一个月12节课,总计3600元。

还有从小学的一个舞蹈课,趁着假期,报了一个加强班,一周去五天,40天花费8800。两个补习班,就花费了嘟嘟父母12400元。

等到假期快结束的时候,嘟嘟的课外班也上完了,于是父母计划带着孩子出门游玩一次,这是每年的旅游计划,因为疫情选择了四川,大概花费10000元。

除开这些,还有日常的花费都没有计算了,孩子得到了好的教育,父母的口袋也空空的了。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思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嘟嘟爸妈还算理智,一个假期只报名了两个辅导班。

还有些家长四五个补习班,孩子没有得到休息,家长也跟着心累。最后钱也去了,还获得孩子的一顿埋怨。所以家长花费这么多钱,到底有没有用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富养呢?

二、真正的富养,需要金钱,更需要精神教育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换学区房,面试读更好的学校。曾经有一位博主记录,年薪百万的宝妈,只敢吃食堂的饭菜,不敢买奢侈品。

因为儿子小学升初中,想进北京重点中学,面试培训不包过10万,还有各种补习班。

有人问,这样拼命将孩子送进“重点中学”,真的有用吗?没人知道,只是那所重点中学,可以进入高中,那所高中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非常可观。父母倾尽全力,想为孩子们奔一个好前程,因为他们知道社会很残酷,前期没有好的平台后期会为生活奔波。

如果有好的家庭环境,适当地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然是不错的。如果孩子不快乐了,请注意适当修正教育方式。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例如今年重点大学迎来一位“有点特殊”的孩子,他叫朱阅阳,他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会在人多的地方乞讨,父母则在其他的地方乞讨,这样的生活,朱阅阳高考依旧考了607分。

因为父亲知道读书很重要,一直坚持从朱阅阳去读书,而朱阅阳也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家庭。一家人挤在小小的房间,他也会认真地坐在小桌子前学习,用一股韧劲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精神上的富裕,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孩子能创造怎样的可能,在于父母在不同领域的坚持,坚定地告诉孩子,持续不断的努力,可以获得回报。

金钱可以拉近距离,精神可以创造奇迹,两种皆可为,量力而行。

三、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一味给孩子灌输,不努力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的言论。事实上孩子需要明白的是一个努力的过程,至于孩子想去哪里,需要交给他们自己决定。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上一些补习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孩子聊聊学习的感受,让孩子独立起来。孩子是行走的碎钞机,也需要家长把握,“碎钞”的地方也要用对,用准!

结语:如果是你,你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孩子的培训课上吗?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是畸形教育竞争吗?

孩子一个暑假大概有60天,月薪3万元,两个月工资就是6万元,平均下来单日价格到1000,好像并不高。但是你知道1000元意味着什么吗?多少农村的人均收入达不到500元,别说是人均,有可能是家庭总月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且不说搁在农村里,就是几个一线城市,又有多少人能月薪三万。月薪三万算是金字塔的上顶部了。那么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暑假支出,别提还有房贷车贷家庭的其他各项支出。看到这么一笔账,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投资孩子?那就要从现在的畸形教育竞争开始。

在孩子小时候,跟群里其他家长讨论过这么一件事。如果其他孩子都报班学习,你报吗?很多家长的想法是当然报,必须报。自己这一代已经吃亏在教育上,绝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其他孩子,砸锅卖铁都得报!当我说出我的想法时候,遭到大家的围轰。我认为孩子可以学点特长,前提是他感兴趣且喜欢。但是为了保证不累,最多两个特长班!当然,人家也只是听我说说而已,首先他们并不认可我的观点;难得有几个认可的家长,当教育焦虑来临的时候,到时候哪里还记得我曾经说过什么。

我们能够理解家长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的心理。但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家长看重的是特长班越多越好!多少个特长班是足够呢?永远没有个标准,而是根据周围其他孩子的特长课数量来比较,那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今天你是5个特长班,明天他为了跟上你,那就是报6个,后天你看他都6个了,你就再学2个吧,7个班就来了!我有个朋友,孩子已经7个特长班了,外加一个合唱团。但是据说还被其他家长碾压,原因是人家的孩子可以读懂英文版《哈里波特》,而他家孩子还在啃中文的《哈利波特》。

畸形教育竞争,导致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孩子已经疲于奔波在各种特长班中;畸形的教育竞争,也掏空了家长的经济和精力,辛苦工作只是为了供孩子上特长班,甚至是还上不起!这样的生活,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所以我特别希望,有一天家长都能少点教育焦虑,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月薪三万为什么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前不久,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了家长们的朋友圈。一位自称月入三万的高管妈妈,抱怨自己的薪资还不够让孩子过个暑假的。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那个妈妈虽然表面上在吐苦水,实则却在隐性炫富。明明月薪三万,还不是因为自己要帮孩子报那么贵的夏令营和补习班,不然怎么可能撑不起一个暑假。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就算你的薪资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一旦要花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真的是如流水般,总觉得不够花。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不普遍,但是比较典型的家庭问题呢?我觉得应该分为三个阶层,即穷人阶层,中产阶层和富人阶层。网络流传的最新中国贫富标准线(年收入):超级大富豪5000万以上,超级富豪1000万~5000万,大富豪300万~1000万,富豪50万~300万,高产者30万~50万,中产者15万~30万,低产者8万~15万,穷人3万~8万,很穷的人1万~3万,非常穷的人5000~1万,最穷的人5000元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为了方便,姑且笼统地划分为:穷人(年收入15w以下)、中产(年收入15w-50w)和富人(年收入50w以上)。(这么划分比较随意,但是只是简单地区分一下,欢迎提出异议。)

1. 穷人阶层根据“二八定律”,中国应有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即那剩下的80%的人掌握着20%的财富。如果把中产阶级也划分到富人里,中国的穷人应占中国人的80%。于我们而言,穷人的比例其实还是最大的。我们中更多的人,正在拼了命地努力,想让自己跻身到月入过万的行列中。像那个高管妈妈一样,月入三万,是很多人没法实现的梦想。尽管如此,他们照样生孩子,养孩子,而他们的孩子也一样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和那个烧钱的孩子不同,他们不需要报名那么贵的夏令营,也不用学那么多的才艺。顶多的,就是报个补习班,提升一下成绩。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包括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的小时候,从来都不需要父母一掷千金,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对童年的无拘无束感到庆幸。因为没有太多的束缚,我们活成了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尽管长大后,面对自己的一无所长,偶尔也会抱怨一下父母,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培养自己。但最后,还是会变得善解人意,明白父母的难处。毕竟不是每一个爸妈,都能扛得住这样的经济压力的。对于穷人阶层而言,一个暑假在孩子的培养上花上三四万,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单单从经济方面而言,穷人阶层也吃不消这样的折腾,所以会更倾向让孩子自由生长。2. 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和穷人阶层的不同点就在于,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有所长。所以在报名语数外的基础课程培训之外,父母还会选择性地培养他们的特长。就那位高管妈妈而言,仅自己就月薪三万,如果再加上她老公的收入,妥妥地能被划入富人阶层。可就她所阐述的意思表明,是仅她个人的收入水平,用来衡量她孩子的暑假开销的。所以我更愿意把她划入到中产阶级,而那些表示和该高管妈妈有同感的人,也理应属于中产阶级的范畴。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位妈妈是在抱怨成活的艰辛,而不是在炫富。在他们看来,一方面是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自己有限的经济能力。利弊权衡之下,更多的中产阶层,还是会选择在孩子的教育上下血本,力图给他们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虽然和穷人阶级相比,中产阶级在经济方面要来得宽裕。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给孩子报个昂贵的补习班,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方面不惜花血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谁的钱不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懂得赚钱的人其实更明白挣钱不易。所以他们会在花钱方面更加慎重,尤其是比较大的开销上面。那些愿意在孩子教育上面花大钱的人,也只不过是想帮孩子打上更坚实的基础。钱虽然是给孩子花的,但是抱怨几句,也总还是可以理解的。3. 富人阶层富人阶层和中产阶层相比,在花销上面自然要随意一些,和穷人阶层相比更甚。当然,很多富人也是靠着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出来的。因为尝过没有文化的苦,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时候他们也会选择跟风。如果身边的哪个小孩,新学了什么才艺,他们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上一学。在他们看来,多学一点总是好的,钱的话也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孩子将来能比同龄人更优秀就够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家的孩子,通常比穷人家的孩子要交管一些。有时候突然对什么感兴趣了,父母也会支持他们,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总是三分钟热度。等兴致过了,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了,爸妈对他们也没办法,就又荒废了。所以富人家的孩子通常是泛学,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总会有学得精的孩子。在富人阶层看来,孩子对什么有兴趣是最好不过了,花点钱让孩子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父母也图个清闲。如果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会帮孩子选个合适的方向,然后进一步进行培养。其实,不管是哪个阶层的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也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尽力而为。在孩子的培养方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销。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多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并做好家长的引导作用。比你胡乱地逼迫孩子,去学习他们不愿意学的,要有效得多。不论是穷人、中产还是富人,他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我们要做的,感恩就够了。

你的私人树洞 微信公众号 【3的6次方】ID:wosi729

为何说烧钱式教育买不来孩子的未来?

近日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专家表示,烧钱式的教育买不来孩子的未来,教育不能与金钱挂钩。

报道称“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的维度未必适用于教育。对于家长来说,不能简单以金钱的投入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服务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换言之,家长在教育上投入多,孩子未必收获大。

教育是极其特殊的“服务”,家长不应该陷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认识误区,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谛,而是在物质投入过程中寻找获得感,或通过购买教育服务来逃避本该对孩子有效陪伴的责任。

专家表示破解这个困境,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尽快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需要更多的学校坚守科学的育人理念,更需要家长们能够坚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短期功利”,多一些“风物长宜”;少一些“妈妈以为”,多一些“孩子适合”;少一些“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一些“我家的孩子很棒”。

希望在孩子的人生这场长跑中,更多的家长能够少几分焦虑和攀比,多几分平和与从容。


标签:  教育 求职就业 月薪 早教 家庭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