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

职场是否改变了你的 MBTI?你会为了工作从「I」变「E」吗?

时间:2023-07-24 17:48:43   来源:网络

如何看待「为I做E」的现象?

如果你发现你的社恐朋友,在最近的春招求职简历里写下“开朗乐观、易于相处”。

且出门之前,反复在镜子面前表演“hellohello你们好,哇我太开心了,想进入贵公司好久了”的热情打招呼话语。

那一刻,请不要打扰ta,也不要戳穿ta。

因为ta正在修炼每一位成熟社恐的必备技能——假装开朗

前两天,一个名为“为I做E”的词条突然涨到热搜榜第一,阅读量狂飙到两亿。

点进去一看,全是社恐人的满纸辛酸泪。

I和E,是MBTI心理测试里的一种性格分类,你可以将它粗暴地理解为I是内向社恐、E是外向社牛。

不爱社交的I人们内心更喜欢安静独处,可生活不让他们如愿。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I人必须逼自己一把。

哪怕内心已经在祈祷现在就来个小行星毁灭地球、顺便毁灭人类所有社交活动。

表面上依旧阳光开朗大E人,自我洗脑特长只有微笑。

01每个假装开朗的社恐都是半个影后影帝

I人们不得已假装开朗的瞬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而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假装外交熟练的I人,耗掉了多少演技。

UP主@累渠_前段时间一时兴起,举办了邀请陌生I人一起唱K的挑战活动。

本义是想观察一群内向的人在一起会怎样,想象中场面会窒息中带着一丝好笑。

他的想象没有错,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窒息而好笑的气息:

因为活动报名人数36,实到人数只有9。

每一个I人走进包厢时,都下意识地微微鞠躬说大家好,严肃地仿佛求职。

而落座后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完全没有话题可聊,只能彼此露出成年人的尴尬营业式微笑。

好不容易效仿英国人聊了一嘴天气:“今天好热啊。”

紧张到完全忘记那天的温度只有18℃,春天的小凉风刮得嗖嗖。

这期间有两个东北I人,大约是血脉的呼唤让他们无法人忍受ktv里的死寂氛围。

双双拿起了话筒,说要给大家热个场子。

社恐的性格底色却又让他们本能地彼此推脱,最后在谦让中开口唱歌。

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做“为I做E”,那这便是典型例子。

当一群I人已经冷场到极点时,总会有第一个无法忍受尴尬的I人尝试打破僵局、活跃气氛。

为了其他I人,这两位东北I人化身为E人。

哪怕自己也窘迫到无意识地扣手掐腿,也要唱完那首热场的民歌。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东北地区的I人们会不会生活整体比其他地区I人困难些。

因为他们的东北老乡李雪琴似乎也经常陷入“为I做E”的困境。

她和毛不易一起主持交心谈话式节目《毛雪汪》,俩都是社恐I人,但李雪琴永远是负责找话题、打破冷场的那一个。

有一次节目嘉宾是龙丹妮,龙丹妮的聊天节奏快,到节目后半程话题似乎快聊没了。

这时候的李雪琴看起来有些疲惫,感觉已经是在单纯凭借东北本能,无意识地找话题继续聊下去、不让龙丹妮的话掉在地上。

说真的,我看这段节目的时候都很担心李雪琴累到睡着。

社恐的I人们也曾幻想过一种理想生活:

窝在自己的小家,只在想要时才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聊聊天、出出门。

而所有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都可以用“哎呀不好意思,我临时有事”来推掉。

via@叮叮猫但只要进入社会就将发现,这个幻想脆弱到只需招聘需求上有“擅长沟通”四个字就能轻易击碎。

I人也需要工作,I人只能微笑地对HR撒谎“我性格温和,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及时与同事沟通”。

然后在需要和陌生同事对接的时候,争取能线上就不线下。

线上沟通时还能用“哈哈哈哈哈”来假装自己开朗,线下就只能硬着头皮演戏祈祷邓超附体了。

人只要活在线下就免不了社交,哪怕你周末穿着T恤大裤衩随便出门散个步,也存在着遇上熟人的可能性。

俩人狭路相逢时I人只能强颜欢笑,但还是调动起全身肢体动作,努力去打了一个招呼。

打完后还得心虚地反思:“我刚刚表现的还行吧?没让人看出我其实不想打招呼吧?”

via @徐洁儿意识到I人在生活中有多需要演戏时,瞬间就能理解为什么社恐梁朝伟能当影帝了。

生活中有过太多需要假装的时刻,演着演着就会了。

02每次假装开朗结束我都想给自己挖条地洞

倘若把假装开朗描述成一种灾难,它给社恐I人们带来的伤害,无疑是递进式的。

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进入社交模式时,I人们体会到的是慌乱、窘迫与无助。

正如毛不易描述自己上节目在后台休息时,如果遇到其他艺人给大家送礼物,他会在听到隔壁休息室有动静时就进入战备状态。

在脑海中开始构想对方走进自己房间的画面,思考自己要说多少句“谢谢”、鞠多少个躬。

无数普通社恐人也会在同事分发零食、特产时经历类似的体验,悄悄用余光观察着那位同事发到哪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之所以用余光观察,则是害怕太过关注的话,会显得仿佛自己很想要那个特产or零食。

这一步最难的,是要在明知道同事正在分发特产,却还要在接到特产时明知故问、假装惊喜:

“哇这是什么!谢谢谢谢!”

嘴角努力扯出一个开朗的懵懂笑容,祈祷着自己的反应足够礼貌与热情。

过了窘迫难堪这一关,社交灾难的的折磨还没有结束。

对内向I人而言,比假装开朗进行时更让人痛苦的,是事后的“创伤应激症”:

每次假装开朗一分钟后,I人们都将陷入至少10分钟的后悔、自责与烦躁。

且至少需要独处十小时,才能抚平内心深处的别扭与不安。

读者@袅袅投稿说,她曾经和好朋友一起去环球影城玩,在园区内走了一天的路巨累,可俩人还是想等到天黑后看灯光秀。

俩人找了一个长椅休息,万万没有想到朋友因为太累竟然在长椅上睡着了。

结果每一个路过的园区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看到她们后都好心地走上前问是否需要帮助,因为担心长椅上四仰八叉的朋友是身体不适晕厥。

她现在已经忘了,那个傍晚,自己到底和多少人堆着笑解释朋友正在睡觉,也忘了具体的措辞。后期,她甚至因为担心吵醒朋友,看到有人朝自己走来,就主动迎上去假装社牛、尽可能用搞笑的语调说:“不用担心,她只是在睡觉”。

但她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后来看灯光秀时,自己整个人像宕机了一般,甚至没有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脑子里一直在不断地质问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假装搞笑女呢、为什么自己会在被别人注意到时如此无措不安呢等等问题。

‍‍‍且回家后在家里啥也不干、躺了周末两天,才觉得自己恢复了一点社交活力。

一个残忍的、会长久折磨内向者的事实是,不论你假装开朗多少遍,事后依旧会或多或少感到烦躁与抵触。

因为对I人来说,社交基本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活力的过程,而自己往往只能从从独处与内心世界获得活力。

无数次地假装开朗,或许能让你把各种场面话练习地更流畅,更让人瞧不出破绽。

内心深处,却依旧不喜欢那些场合。

然而更残忍的事实是,只有小孩子能以内向社恐为理由,逃避走亲戚、认识新朋友等不喜欢的场合。

而成年人,总有各种理由押解着他们必须堆着笑去假装开朗。

03成年人的社交无关喜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浅社交擅长者”。

讲的是一类人群只能够应付比较表层的人际关系,但不擅长处理更深一步的社交。

和同事们相处,可以做到工作间隙彼此开开玩笑、看似其乐融融,但没法真的把相处不错的同事处成朋友。

火车上能和热情的陌生人地天南海北地聊上一刻钟,但大学时同班同学坐在旁边,自己却不敢开口开启一段对话。

换个视角来看,这不就是社恐成年人们的假装开朗moment。

只是在机械性地发挥自己习得的社交技能,达成一定目的而已。

有时这个目的是照顾他人,比如出门吃饭时,在喧哗的餐厅中需要高声喊服务员催菜。

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I人们大概率会坐在位置上默默等待服务员经过,再叫住对方。

可如果是与一个更内向的朋友一同聚餐,那么不少内向人最终会选择“为I做E”,拔高音调大声喊来远处的服务员。

强撑出一个成熟稳重、游刃有余的模样,进而不让朋友为难。

有时,这个目的是为了集体气氛。

向来被认为性格活泼的宋祖儿在节目中曾透露说,自己其实不是真的社牛。

她只是社恐到了极致、无法忍受尴尬氛围,最终选择了把自己最不堪的样子当谈资、当一个开篇笑话,让大家有事情可聊。

就像喜剧演员在台上卖丑一般,换得一个看似融洽的氛围。

更多时候,假装开朗的目的完全是生活所迫。

工作中有时需要外出学习,团建时需要表现得合群友善,租房买房时需要与中介斗智斗勇、刨根问底,售卖东西时需要主动吆喝……

生活中有数不清的社交场景,而大多数场景中,人们都会更偏爱一个处事游刃有余、待人主动热情的人。

久而久之,开朗也就无关性格与喜好,而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假装开朗,也就成为了I人的必修课程。

其实很多I人自己也能察觉到,自己假装开朗的状态是有些拙劣的。

经验老到的HR,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假社牛、真社恐;日常相处中,大部分人也能感受到对方是真的健谈快乐,还是温和地迎合。

但这一切其实无伤大雅。

在面试中表演一个热情的应聘者,至少在社交礼仪层面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与礼貌。

而在日常相处中表演一个努力找话题的聊天者,也至少能规避对方认为被厌恶的坏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装开朗就是I人回应外界的一种方式。

社交就和打字速度、剪视频、书法一样,是一种能力。

而恰巧,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熟悉这份能力,因此无法轻松无负担地去应付千千万万、变化多端的社交场景。

于是学会了假装开朗,假装拥有了一份能受到喜爱与认同的能力。

或许随着经验越发丰富,每一个为假装开朗痛苦的I人,终将会与它和解。

社交时依旧会假装,事后依旧会有些烦躁不安。

但逐渐倾向于不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只把它当做自己与世界相安无事的诀窍。

毕竟年龄越大、阅历越多,你就越发现比这更惨的事还多着呢。

装开朗算什么,社会还要逼着大家一起装孙子呢。

为什么MBTI会将外向的人归为E属性,内向的人归为I属性呢?

为什么MBTI会将外向的人归为E属性,内向的人归为I属性呢?



mbti里的外向和内向针对的是从何处获得能量,注意力通常放在哪里。这和我们日常用语里的内外向有点区别。并不是健谈的人就是外向的,内向的人一样有可能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判断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应该多观察他的主动选择,应该剥离掉他的职业等社会角色。一个因工作而经常出席各种场合的人也可能是内向的。

内向的人关注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外向的人关注自己如何能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内向的人将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内部世界,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喜欢独立思考。外向的人将注意力和能量放在外部世界和社交上,喜欢聚会。

内向的人更多主动选择宅着或独自外出,享受一个人进行看书、旅行等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一群人的社交是消耗能量的、让人感到难以应付的。内向的人在不熟的时候话不多,甚至显得孤僻和爱逃避。内向的人在爱好方面通常有几项自己很擅长很关注的爱好。内向的人朋友圈小,通常被他们视为朋友的人都是很有话聊很亲近的人。

外向的人在独处时常常感到寂寞难耐。他们享受与他人的互动,享受被关注,喜欢热闹,喜欢多个人的聚会。外向的人更接近于自来熟,很喜欢说话,会边说边想,说话显得随意。外向的人通常有一堆爱好,对很多活动都不拒绝,但往往都不是很擅长。跟内向的人相比,他们的圈子更大,但里面有很多都是吃饭扯淡的所谓“狐朋狗友”。

喜欢待在小群体里,三四个人一起玩很自在,但如果有六七人甚至更多,他就会感到不舒服,得开省电模式。还有一点就是,学习东西大部分情况喜欢自学的大概率是I,大部分情况喜欢别人教的大概率是E。

MBTI16种性格类型及其通常具有的特征表

MBTI作为一种人格心理测试,分别从行为风格内外向程度(E外向、I内向)、获取信息的方式(感觉S, 抽象性思维N)、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的方式(逻辑关系T、价值和重要性F)、通常表现出来的对待外界的方式(有计划的J、 灵活的P),这四个维度,将职业性格分为了如下16类型:

MBTI职业性格测试会帮助了解哪些方面呢?测试后会获取事业上的成功吗?

MBTI职业性格测试会帮助了解哪些方面呢?测试后会获取事业上的成功吗?如果单纯做测试题的信效度并不高,但这套理论是有科学基础的,通过专业的分析师指导是可以达到很高的信效度的。如果想了解的话建议去找书看看,没条件的话看一看系统介绍这方面知识的创作者发表的内容。MBTI用在职场上,可以用做职业定位,上下级沟通,员工关系处理,以及求职面试等等!比如,用在职业定位上,不同类型的人格特质不同,优势不同,职业岗位就会不同!我之前有个朋友是NT型人格,非常有战略思维,但是,一开始做会计岗位很容易失误,因为她不喜欢条条框框,不喜欢被束缚!最后,她转行去做新媒体运营,还要兼职一些影视后期制作的活,现在混的风生水起!

用在求职面试上,我们发现不同类型面试官搞定策略不同,以前遇到猪八戒类型的面试官,全场高能,慷慨激昂的演说,面对这种面试官,我们需要做到倾听和满脸崇拜的表情就够了;用在上下级,尤其是现在的95后不缺钱不好管,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下属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前遇到悟空型的下属,我就奖励他剧本杀的票!但是,对唐僧型,这种方法就不适用等等!所以,MBTI即可以帮我做职业定位,也可以是职业发展非常好的工具;其实MBTI测试的结果最主要的不是类型,而是四个维度的指数。在类型不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指数能发生期望中的变化,就说明自己拥有自我认知、修正和成长的能力,这也是在职场中最重要的能力。心智矩阵上面的MBTI和霍兰德测试对自我分析和成长有一定帮助,可以试试。

mbti中的e和i到底该怎么区分?

感觉I和E的区别更多是能量释放方向而不是获取方式。I更倾向于从控制(吸收或抵抗)外界能量,积极审慎自身。I更多是观察和自我。
E更倾向于对外界释放能量,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和事物。E更多是创造和行为。

MBTI能够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可以帮助HR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更好的组合。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识别人与人差异的测评工具之一。MBTI主要用于了解受测者的处事风格、特点、职业适应性、潜质等,从而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



在相关信息

感觉型的个体倾向与接受能够衡量或有证据的任何事物,关注真实而有形的事件。他们相信感官能告诉他们关于外界的准确信息,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们重现在,关心某一刻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而直觉型的个体自然地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

他们重视想象力,更注重将来,从事努力改变事物而不是维持它们的现状。直觉型的个体看到一个环境就想知道它的含义和结果可能如何。感觉型的个体被视为较具有实际意识,而直觉型个体被视为较有改革意识。感觉─直觉维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标签:  人际交往 职业规划 求职就业 心理 职场

猜你喜欢